大唐驸马郭暧,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后,夫妻关系并不融洽,时常拌嘴。
一次,小两口吵架,郭暧直接指着公主的鼻子骂:你以为你爹是皇帝,就可以摆臭架子吗?告诉你吧,你爹做皇帝,是因为我爹不想做,才让你爹做的。
公主怔住了,立马打道回宫,找皇帝爸爸哭诉。
唐代宗无奈劝慰宝贝女儿:唉,他说的是大实话,要不是你家公嫌做皇帝没意思,这天下还真不是咱们家的。
说完,让女儿回去,受天大的委屈,也要把日子过下去。
郭暧的父亲,唐代宗的亲家,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大唐中兴名将郭子仪。
然而,郭子仪听到这件事后,毫不犹豫就把儿子郭暧押起来,自己送到朝堂上,请唐代宗发落。
这下,轮到唐代宗劝慰郭子仪:俗话说“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小儿女子闺帏之言,大臣安用听?
意思是,小辈的恩爱怨骂,长辈不应当真,要郭子仪别把儿子的“大逆不道”之言放心里去。
虽然皇帝表明了态度,但郭子仪回去还是把郭驸马打了一顿。
史书后来说,安史之乱后,天下安危,系于郭子仪一身达二十年。当其时,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
实际上,这些赞美之辞说得轻松,成名后的郭子仪却过得一点儿也不轻松。
1
乱世出英雄。有些人蛰伏一辈子,默默无为,并不表明他是无能之辈,他可能只是在等一个上台的机会,然后大放异彩。
这个机会,郭子仪等了59年。
天宝十四载(755),大唐爆发安史之乱。在一个朝代的生死存亡之际,郭子仪如同横空出世,融入这段碧血横飞的乱世,毫无违和感。
在安史之乱中,郭子仪两次收复两京(长安、洛阳),战功赫赫。此后,他一手平叛内乱,一手抵御外侵,表现出极高的军事天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半个大唐都由他在守护。
唐肃宗曾经对他感激涕零地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这句话,后来被郭驸马重新演绎了一遍,用来怼升平公主。但意思,正是郭暧说的意思。
功高震主,是为官为将的一大禁忌。当唐肃宗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郭子仪的功名与危机,就像硬币的两面,同时显现。
至德二载(757),两京收复在望,唐肃宗已经开始头疼。让他头疼的,不是如何尽快平定安史之乱,而是如何安排朔方军的两名主将郭子仪、李光弼。
他招来奇人李泌,私下询问: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相,若克两京,平四海,则无官以赏之,奈何?
李泌给他提出的对策是,不要用官位奖励功臣,这样将导致将帅权重、功高难制;等天下太平后,要用土地和爵位赏赐功臣,这样他们会为自己和子孙而珍惜既得利益,不敢乱来。
这个建议,唐肃宗没有听进去。他反其道而行,在天下尚未太平之时,就开始防范那些为大唐续命的有功之臣:既然将帅权重难制,就不让他们权重;既然功臣功高难赏,就不让他们立下高功。
安史之乱打了八年,实际上与唐肃宗纵横捭阖搞帝王之术,有很大的关系。对他而言,打赢战争什么最重要?当然不是树立战将的权威,而是巩固皇帝自己的权威。所以他一面利用战将克敌,一面又随时钳制他们的战功与权力。
来瑱,也是安史之乱中神一样的存在,被叛军称为“来嚼铁”,谁遇上谁倒霉。唐肃宗却认为,来瑱屡战屡胜,手掌重兵,那可不行。于是,将其调任,外示尊崇,阴夺其权。
相州(安阳)之战,朝廷九个节度使联合攻打史思明叛军,兵力占有压倒性优势,结果竟然惨败。没有别的原因,纯粹就是唐肃宗从中作祟。
唐肃宗害怕诸将拥兵自重,故未在军中设主帅,同时还任命亲信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到军中牵制各方势力。经此人事设计,诸将畏首畏尾,无法大胆决策,战败已在意料之中。
尽管设立主帅一定可以尽快解决战斗,但这从来就不在唐肃宗的考虑范畴。
现在相州之战败了,没有统帅,但也要有人担责。对不起,郭子仪同志,势头正劲,那就你了。
战神郭子仪遂遭到解职,闲置于京师。整整三年多,整个帝国战火纷飞,这样一个军事奇才却在长安看落日,闲得蛋疼。即便朝廷对他有任用,也是用完就招回来,继续看你的夕阳。
史书说,郭子仪被褫夺军职,是遭鱼朝恩妒忌,故而谗言构陷。但是,谗言竟然能发挥作用,说明皇帝相信嘛;而皇帝之所以相信,是因为他需要相信,或者巴不得相信。
总之,历史上那些挑拨君臣关系的所谓谗言,说白了都是主子借小人之口说出来的心声。
2
平定安史之乱,战功最大的并非郭子仪,而是郭的原部将李光弼。史载,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这不是说郭子仪打仗领军不如李光弼。实际上,论军事才能,两人是当时煜煜生辉的双子星座,难分伯仲。郭子仪战功落后,主要是因为他在相州之战后,基本就靠边站了,有心杀贼,无力上前线。
但也因此,郭子仪性命无虞,而高居第一战将的李光弼,生命堪忧。
唐肃宗在位末期,郭子仪一度被重新起用。但他的命运,仍像厕纸一样,用完就扔。唐代宗即位后,宦官程元振“忌嫉宿将,以子仪功高难制”,再进谗言,唆使代宗再次罢免郭子仪军职,让他“充肃宗山陵使”,去修老皇帝的陵墓。
到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进逼长安之时,唐代宗没办法,找不到合适的将领,只好招郭子仪御敌。郭子仪二话不说,带兵出城。
对了,他此时手下部队仅剩二十余骑。这规模,跟最爱君小区的保安队差不多。
安史之乱后,手握重兵的将帅,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在对付统兵将帅这方面,唐代宗比唐肃宗走得更远。唐肃宗防范将帅权重,将他们调来调去,但还得给他们留后路,以备战事需要之时,好让他们再为大唐卖命。到唐代宗这里,安史叛军被收拾了,俨然“天下太平”,于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这么说吧,肃宗要他们的权,代宗要他们的命。
在代宗即位的两年内,为大唐续命的功臣,一个个“适时”地死去:
来瑱先遭兵谋,后被赐死;仆固怀恩遭猜忌,被逼举起反旗,很快病死;李光弼则在遭受猜忌后,忧惧而死……
唯有郭子仪,好好活了下来。因为他手里没兵权,只剩“二十余骑”,皇帝没拿他当回事。
此时的郭子仪,不但保住一条老命,还为唐代宗所倚重,焕发第二春。
对于玩弄权术的皇帝而言,用人养人,从来都是杀一拨,留一拨。当中兴的将帅都被诛除之后,总得有人出来收拾和镇住局面,郭子仪是不二人选。他被留下来委以重任,一是无兵权,二是有能力。
有个时间节点,很值得玩味: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下嫁给郭子仪之子郭暧,是在永泰元年(765)。这一年,在安史之乱中崛起的功臣战将,已经被收拾得七七八八了。
很明显,郭暧与升平公主的婚姻,政治性非常强,是在唐皇室对郭子仪不得不倚重,又要加以防范的情况下促成的。
这起政治婚姻,外人只看到郭家的风光,看不到老郭内心的焦虑。
3
唐代宗在强力打击、肉体消灭其他功臣的同时,唯独对郭子仪委以重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那就是,皇帝虽然无法真正信任郭子仪,但郭子仪的做事方式,至少看起来让人觉得可以信任。
不管何时何地,只要皇帝有调令,他马上就会放下所有的事,立刻进京。当他遭到皇帝身边的宠臣构陷之时,不管自己在干嘛,哪怕对敌作战进入关键时刻,他都会连夜赶到皇帝身边,当面表忠心。
而且,郭子仪表忠心从不搞形式主义,一来就按住自己的命门往死里掐——主动要求朝廷解除自己的兵权。
从至德二载(757),声名满天下之后,他就不断地要求辞掉或让出自己的部分/全部官职。广德二年(764),仆固怀恩被逼反,勾结吐蕃、回纥军南下,唐代宗给郭子仪封了一堆官职,要他率兵抵御。
郭子仪说,招抚使这个职位,是抵御叛军的需要,我不敢辞让;但太尉一职,我绝不能接受。他于是上表恳请辞去太尉一职,向皇帝表明心迹,我早就想像范蠡一样过逍遥自在的日子,但因为“寇仇在近,家国未安,臣子之心,不敢宁处”,才勉为其难担当重任。实际上,我对权位,毫不眷恋。
唐代宗很感动,但没有允准他的请求。
郭子仪不放弃,再次上表辞让。这下,唐代宗终于同意了。
郭子仪成功瓦解仆固怀恩与吐蕃、回纥联军,解除长安威胁后,唐代宗为了褒奖他的战功,下诏任命他为尚书令。
尚书令这个头衔不得了,唐太宗李世民曾任过此职,以后这个头衔就绝少授人。
这可把郭子仪吓坏了。他苦苦哀求,不肯就任。唐代宗则催促他尽快就任,朝廷已经为他准备了盛大的就职仪式。
郭子仪打死都不上任,唐代宗没办法,收回成命,然后命令鱼朝恩传诏,赏赐给郭子仪六名美人、八名侍从,以及一批车服、帷帐、珍玩之具。这次,郭子仪愉快地接受了。
哪些可以要,哪些不能要,郭子仪心知肚明,拿捏地很清楚。
权位是一种诱惑,不管皇帝是否真心实意要让渡出去,郭子仪始终只认准一条红线:这是皇帝对他的试探,是在“引蛇出洞”。
在这对君臣的深度交手中,唐代宗也不总是扮演被动试探的角色,有时候,他会主动去撩拨郭子仪,故意刺激他,看他的反应。
大历十年(775),郭子仪拟任命一名属官,报请审批,朝廷迟迟不批复。他的部下很不高兴,吐槽说,以令公这么高的勋德,任命一个小官都受到百般掣肘,真不知道朝中宰相懂不懂做人?
实际上,所有人都知道,最终决定批不批的是皇帝唐代宗。只是不敢直接说皇帝,所以拿宰相出来说事儿。
郭子仪一听,立马站出来公开解释说,你们都错了!
怎么个错法?郭子仪说,军阀们各霸一方,凡有所请,皇帝没办法,只好应承;我的请求未被批准,说明皇帝没把我当军阀,是信任我。你们应该祝贺我才是!
这种思路清奇的解释之辞,为郭子仪赢得了满座喝彩。估计也很快传到唐代宗耳朵里,他对郭子仪又有了几分放心。
4
无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对郭子仪的为臣、为将、为人之道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大雅君子,社稷纯臣”。
然而,史家只需要一个足够标榜千秋的人臣典范,他们并不关心这个榜样内心所承受的压力,以及功高盖世之后高处不胜寒的焦灼。
“社稷纯臣”,一个“纯”字,其实折射了郭子仪周遭险境重重。一个朝廷重臣,尽管屡遭暗算、构陷以及试探,他只能表现得很傻白甜,很“纯洁”,像一张白纸一样,效忠皇权,有死无二。
别人都在玩阴谋,他一大把年纪了,吃过的盐比别人吃过的米还多,却只能装傻卖乖,装“清纯”,一点腹黑都不能暴露,否则就是身死家亡。
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处境。所有人只看到他的成功,看不到他的险境。
大历年间,郭子仪在灵州大破吐蕃军。就在此时,他父亲在长安的坟墓,却被人掘了。
祖坟被掘,放在哪个年代,都是对人最大的侮辱。
长安政坛哄传,这是素来与郭子仪不和的宦官鱼朝恩指使的。郭子仪本人对此肯定也心知肚明。
他从前线入朝觐见唐代宗时,满朝文武忧惧异常,怕他因愤恨而发动兵变。但在金殿之上,他只是老泪纵横,跪拜在地,向皇帝报告说:臣常年统兵在外,不能约束士兵,军中必有不少挖掘别人祖坟的现象,因此上天才如此谴罚于我,并非哪个私人与臣有仇隙!
无论遭受再大的打击和羞辱,他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让皇帝放心最重要。
身为皇帝都忌惮的重臣,郭子仪“牺牲”的还很多,比如私密空间。
他的宅子是皇帝赏赐的,面积相当大,占了亲仁里四分之一。但郭子仪没有围蔽起来建私家别墅,而是打通开放,无论贩夫走卒,都能出入其间。连郭家女眷对镜梳妆,外人都能透过窗子看得一清二楚。
他的儿子们不愿意了,纷纷抱怨说,父亲贵为国家重臣,怎么一点儿也不尊重自己?让贵贱之人出入于家眷卧室之内,成何体统?古代贤臣如伊尹、霍光,也未曾如此吧?
无奈,郭子仪只好做儿子们的思想工作。他说,我们家有皇帝赏赐的良马五百匹,仆役上千人,如果高门深院,禁止闲人出入,别人说我们图谋逆反,我们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啊。
实际上,朝堂中忌惮或嫉妒郭子仪的人一抓一把,他们只是伺机潜伏着,拼命地寻找郭子仪的错误。建中初年,唐德宗规定十月禁止杀生,但是郭子仪的家人却杀了头羊。有心人就注意了,立马上奏,打小报告。
如前所述,皇帝给他加官进爵,郭子仪基本都要一再拒绝,但是皇帝给他美女钱财,郭子仪往往谢恩笑纳。他在私生活上,变得极为奢糜,开个Party就耗钱三四十万,会见客人,也要姬妾环伺在旁。这就是史家所说的,郭子仪“侈穷人欲”。
在郭子仪的预想中,这些参加Party的人一定会第一时间回去禀报皇帝,老郭同志耽于享受,胸无大志,越老越窝囊了。
嗯,看到老郭一副窝窝囊囊,流连于温柔之乡的样子,皇帝放心了。
看到皇帝放心,老郭才能安心。
故事的最后,唐德宗即位,表面上尊郭子仪为“尚父”,给予至高荣誉,暗地里却将郭子仪的权力分解掉,授命多人分任。
这样,年逾八十的郭子仪就只成为帝国的一个象征,新皇帝再也不怕这个曾经位高权重的臣子,有什么深藏的不轨之心。在帝国模范官员的宣传中,不具备威胁能力的郭子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得到信任。他对唐王室的“死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突出。
郭子仪曾对皇帝表忠心:“跋涉艰阻,出没死生,所仗惟天,以至今日。”那时候的唐代宗或许还将信将疑,如今的唐德宗已经可以深信不疑了。
在他85岁去世的时候,唐德宗为他罢朝五日,身后备极哀荣。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多年,与皇帝们持续不断的无声之战,一起被埋葬了。
从此,一个功高不震主、君臣无嫌隙、“高大全”形象的郭子仪,被写进了历史。
- 上一篇:《鬼传》比鬼怪更可怕的是人心-那个女人的故事2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