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淳熙六年,吕祖谦担任礼部的一个郎官,可是他疾病缠身,这年四月便因病而辞官归乡。据说陈亮,曾经去看望吕祖谦,两人诗酒谈天,一直说到大半夜。吕祖谦对陈亮非常赏识,便用《左传》中子产的故事来激励他,陈亮听完后十分快慰。后来陈亮写了一首词,寄给了吕祖谦,这首词便是下面这首著名的《桂枝香》。
吕祖谦讲究“明理躬行”,他反对空谈学问,主张学以致用,这和陈亮有着相同的看法,所以,经过一夕交谈之后,陈亮便将吕祖谦视为知己,他写下这首咏木樨(木樨是桂花的一种,化小香浓,秋季开放)的词作,寄给知音,同时表达自己的心声。
桂枝香·观木樨有感,寄吕郎中
陈亮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小注:高躅[zhú],指高尚的行迹。
起首以天、月、秋出发,写皓月当空,秋高气爽的景象。世间传言月中有桂树,比如宋之问便有诗句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李贺有诗句云“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词人便是化用这些诗意,暗示天宫中已经将桂花收足,所以才会有“不辞散落人间去”。正因为桂花的超凡脱俗,所以如果将其与凡间的花朵相比较,自然是“怕群花、自嫌凡俗”。
其实陈亮这里,是有自比的意思,他一直卓尔不群、自视甚高,但是又不能明说,所以便说是群花自嫌。另外还有一层意思是说,因为害怕群花的惭愧,所以桂花只在秋季开放,而不是春天,“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这就显得更加高洁不群了。咏物词,妙在能咏物的同时还能抒怀,陈亮这里,明显是做到了。
下片以“是天上余香剩馥”开头,承接上片,而且自己评论道“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为什么桂花能够十里飘香?原来他本来就是天上的余香散落在了人间啊!这是集中描述桂花的香味,说完花香的好处之后,又开始描写色泽,“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金黄颜色、小巧玲珑,作者又以一个“坐对”来描述,大有无限亲切之感。
写完了桂花的好处,词人不免想起其他花种,要做对比,于是他引出了两种秋季开放的花,“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木芙蓉虽美,却只能平添愁思,菊花虽然是名花,却不免有凄凉遁世之感(想菊花与渊明),所以,比来比去,还是桂花最佳。
最后,词人给出了自己的评价,“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则写桂花,桂花开落都快,所以是“入时太浅”,桂花又开在深秋,与百花不同时,所以是“背时太远”,桂花的心志又太过高洁,所以是“爱寻高躅”。二则写自己,陈亮以恢复中原为己任,身上有诸多美好的品质,但是当朝人士多以苟安为计,如此一来,只能显得自己不谙世故,而陈亮本人又孤高自赏,让世人“以为狂怪”。
整体来说,陈亮这首词,咏物言志,运用浪漫主义的想象手法,将天上人间结合的紧密无间,而通过歌咏桂花的美好雅致,来表现自己身的美好品格,可谓是花人合一,读之,令人肃然起敬。
陈亮写词,习惯评论,词风横放、粗豪,但是这首词,却别有一番风味,读来典雅秀美,有神有骨,不失气度。
- 上一篇:桂枝香
- 下一篇:王安石因《桂枝香-金陵怀古》而被苏东坡评为“老真野狐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