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到孟喜这个人,有点不要脸,但是这个不能怪他啊,两个同学的官职都比他要大,后来儒生们都以为这货真的是嫡传的,推荐他当博士,他后来不知道是谁在皇帝面前吹了风,皇帝老人家觉得这人不地道就不录用。
在汉代讲究师承,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你作为晚辈就必须听,这娃儿呢,学归学,老师去世之后,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了一个阴阳灾变的书籍,由此开始易学进入了新的篇章,至于汉代王同,服生、项生这两支还有韩氏的那套儒门易学虽然有人在流传,但是你想想经历了几百年了,在不创新,哪里来的市场啊,孔老夫子不就是改制周易,进行创新,所以不要瞧不起那些贪玩的学生,或者有悖师法的娃儿,指不定哪天就是开天辟地第一人!
好了言归正传,孟喜到底有哪些贡献呢?第一个当属十二消息卦;十二消息卦指的是一年有十二月,“消”指消减,消退的意思,“息”指滋长的意思,说明一年之中气候在不断的变化,有时候热,有时候冷,阴阳之间是在不断的变化的,阴阳寒热每个月之间是不同的,它是处在阴消阳长或阳长阴消的状态。孟喜把每个月的气候和《易经》的六十四卦中的其中一个卦相对应。这样,《易经》的内容就和当时的天文知识建立了联系。参看下图
我们知道一年的四季,有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每月三十日,所谓三候为一节,一候是5天。十五天就是一节,刚好把一年360天分成24节气,依然有不完美的地方一年毕竟有,余下的五天怎么分?
第二个贡献:六日七分法,孟喜的六日七分指孟喜以六十卦(除去四正卦,后面讲)与日历相配,又把每卦之中的每个爻同每一天相配。每月配五卦,每卦6爻管六天(一爻配一天),六十卦管三百六十天,而一年的日数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因此必须把六十卦与三百六十五天全部相配合。那么余下的5又四分之一天怎么平均分配到60卦里面呢,5又四分之一就是5.25天,除以60好像也不行,小数点后面太长,后来别出心裁,自己设定一天为80分,0.25天就是20分,外加5天的400分就是420分,刚好就可以把420瓜分掉,平均每易卦就是6日7分了,比较牵强是吧,的确是,这里提示大家一下,为何不是64卦把一年平均分配的问题:64卦有64*6爻=384天,所以显然不成立,但是如果用爻去谈天数,由于爻是整数,所以孟喜的这个分法很牵强,只能谈卦不谈爻了,但是前面有涉及到一爻配一天,所以京房就改变这种做法,这个留在以后再谈
第三个贡献,四正卦,这个为后来的所有学者研究象数易学奠定基础,在宋代以前,很多人基本对图像易学没有认识,所有学易的人基本都是按照文字的东西去传述,所以照成不直观,尤其研究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时候都是用语言去描述,后来陈希夷老先生开始研究画图,使得易学大放光彩,在孟喜创立四正卦的时候,主要也是看的孔子在易传系辞里面常说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火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以前不是有八卦吗,既然我要把卦和24节气挂钩,行,从八卦里面找出四个最正的卦出来,当时的八卦是先天八卦: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在这里我就不胡乱揣测它老人家为何取坎离震兑为四正,直接告诉大家他的方法:坎离二卦初爻主冬至和夏至,震、兑初爻主春分、秋分(24节气不懂的自己查询网络),大家不知道有没有一种感觉,这就是后天八卦的雏形(无图而已),这在当时好像还没有区分先后天图示吧,他这种方法或许对后人研究先后天八卦有一定帮助,在此就不赘述了,由于每一个卦都有6爻,所以6乘以4刚好是24节气。你们可以自己动手画出四正卦对应的24节气图和四时(春夏秋冬)。
什么叫做卦气了?就是把时间绑在了卦上面,因为先天八卦创立就是根据一种自然规律总结出来的,现在只不过是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了,伏羲氏时代是根据时间、季节规律得出五行、八卦等等,人为的创造周易这玩意,后来有人发现这两者其实是可以结合起来的,所以到孟喜这里就开始开始了,所谓的阴阳灾变这本书,个人猜测应该是属于某个深山老林的人研究出来的,在中国周易史上,假借他人之名很多,同时像这种做好事不留名的隐士有很多,正是有了这批隐士,也造就了今天的易学大观,如果有讲的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指出,还有一点请大家注意,我不知道的不说,你们所谓的古史或者古书很多都有改变,希望大家留下善意的评论,也是我前进的动力,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