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面的两篇文章里,一篇叙述了古人通过标志物来构建文字描述性的地图,另一篇叙述了古人通过简单的天文现象构建坐标,并且确定了它的地理范围。
《山海经》中的《大荒经》,其文字描述的范围不超过“环首四顾”时的目光所及。对于这一点儿,很多人都不认同。毕竟在我们以前的印象中,都是把《山海经》的疆域范围想象得无限广阔。
在许多书籍中,例如《穆天子传》、《列子》《竹书记年》等,都有关于西王母的记载。尤其《穆天子传》中,周穆王西行到了万里之外,才见到了西王母。尤其是昆仑山等地名,正是中国西域一带的地名。这些描述无形中就把人们的想象空间扩大到万里之遥。
《穆天子传》中记载:
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丌迹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所以西王母之山也可以被称作“弇山”,而“弇山”这个名字就是出自《山海经》。
在《山海经》的《大荒西经》中记载:
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神,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
这段神人的想象,就是最初西王母的形象。日月山,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叙述过,属于西极之地。因为西王母是在西方遥远的地方,《穆天子传》的作者便把“西王母之山”与“弇兹”合二为一了。
《穆天子传》中关于西王母的描述,其实是取材于《山海经》。在《大荒西经》中记载: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这段文字除了关于西王母形象的描述,还有昆仑、流沙、黑水、弱水等西域的地方。正是这些记载,导致很多学者把《山海经》的疆域推展到了中国的西陲,甚至超出了西陲的范围。
在《山海经》成书的年代,西域一带还没有成为中国的疆域。那为什么在中国广袤的西部地区会出现《山海经》的地名呢?
这自然是得益于《禹贡》。《禹贡》成书的年代是晚于《山海经》的。由于广袤的西部地区还没有纳入中国的疆域,所以对于这广袤的西部地区还不是十分清楚,对于西部的地理更是缺乏了解。所以《禹贡》的作者只好把《山海经》中关于西部的地名拿来,用它对西部一些地方进行命名!
既然西域的名称是后来才有的,那我们就把目光拉回来,重新回到我们那个方圆几百里的世界。我前面的文章已经论述了坐标的观测,现在我们要再把观测的这个标志物找出来。只要能从《山海经》中找出可以明确判定的地名,我们就能确定《山海经》在这个世界的位置了!
学者王建军对《山海经》的研究认为,“《大荒经》《海内经》和《海外》诸经大致成书于战国,《山经》部分内容成书于战国,大部分为秦汉人增补,《海内》诸经则为秦汉之作。”
所以我们还是以《大荒经》来找。《大荒经》按照东西南北的依次安排山川,四四方方条缕清晰,更加便于我们确定具体位置。
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地名和我们现在的地名不尽相符;也还是因为年代久远的原因,有些山的地貌已经发生了变化。水流的变化则更大,由于水流河道的变化,有时候相差会更远。所以选定这样的标志性地貌,就需要文献和地理相结合才行。
在《大荒北经》中有段记载:
有北齐之国,姜姓,使虎豹熊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看到这个北齐之国,还有姜姓,最容易想到的自然就是历史上的齐国。
“齐”这个地名很早就有了,殷墟出现的卜辞之中就出现了“齐”这个地名了。在西周的早期,原先殷商的一帮遗民就联合了东夷开始叛乱周朝。周公等人于是开始东征,灭掉了商奄、薄姑等国。然后分封伯禽在曲阜,成为了鲁国;分封姜太公在营丘,成为了齐国。这些地名就是沿用了以前的地名。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
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齐国由此雄踞于鲁北,因此被称之为“北齐之国”。
“先槛大逢之山”,这里有个大逢的名字。最初进行分封建国,往往都是以地来做为氏,族名也往往如此。国名也是跟地名、族名、氏等密切相关。在商周的时候,鲁北地区恰恰有个有逢国。这个位于鲁北地区的有逢氏的国家,在历史上也是比较有名的。
《周语》中有记载:
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则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后,逄公之所冯神也!
“逄”就是“逢”的异体。逄公,就是太姜的侄子,伯陵之后,是殷商的诸侯,被封在齐地。
齐地属于天鼋,天鼋是一个星名,也就是玄枵之次。
玄枵之次是个什么东西?玄枵之次是古代天文学上的一个名词,属于星座的一种。古人根据天上不同的星座进行分野,分别对应于我们地上的不同地区。
《左传》中记载:今兹岁在颛顼之虚,姜氏任氏,实守其地。
《汉书·艺文志》记载:玄枵,齐分野也!
这就是说姜、任这两个姓氏都是在齐地。这些只是在文献上考证出来的。
在济南东北方向的济阳县姜集乡,有个刘台子遗址。通过对这个遗址的多次发掘,证实了这个遗址与逢国有关。通过《左传》和《国语》中的记载,还有刘台子遗址的考古研究,从而证实了在莱州湾和河济入海口附近,的确是有一个逢国存在着。
前面引用的《山海经》中的“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恰恰和济阳的环境相符合。济阳县就在济南市的东北方,在济南的东北黄河、小清河沿岸有着鹊山、华山等好几座山丘。先槛大逢之山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座。
黄河的河道有所变动,但是济水的入海口却没有变化。这也可以再次确定济阳的这个位置。
综上所述,《山海经》中的《大荒经》所记述的疆域,肯定就是在山东一带!
本文参考资料:
袁珂:《山海经校注》
陈逢衡:《山海经汇说》
李学勤:《古文献丛论》
王建军:《从存在句再论山海经的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