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时代,周天子日渐式微,列国争霸,社会剧烈动荡、重组。
那些国小势弱的诸侯便笼罩在黑云压城之中,举国弥漫的,是大厦将倾,树倒猢狲散的惶惶不可终日。
这种氛围,滋生的是公卿贵族的末日巧夺豪取,满目贪婪!
屈原不幸,就生活在那个年代。
让万世敬仰的是,他是浊世中的清流,昏聩里的清醒!
所以,屈原的苦难与挫折是无法避免的!
一、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遇上贪婪时代;清醒独行碰上浊世苟且
每一次读《离骚》、《九歌》等作品,都被强烈的故都情怀和忧国意识感动着。
"国"在屈原心中,是社稷民生,是国家自强,是聚德之所,首善之地,是天下人心与物质的归依。
贵族社会的贪婪苟且,与他格格不入,势同水火。
"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庸君之不识。"
"数惟荪之多怒兮,伤余心之忧忧。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
……
屈原对楚国君主的感情是爱恨交加的。他痛惜感叹楚王是"庸君",本想无所顾及,一走了之,但看见煎熬中的楚国人民便又止住了。
楚国贵族们自恃过去的强大、贪图享乐,还沉浸在"春秋五霸"之中。
屈原预见了楚国由盛转衰的危险,于是积极主张变法图强,和腐朽的贵族集团抗争,以拯救逐渐走向衰落的楚国。
让人扼腕的,是引来的是政治生涯挫折、得不到楚国君臣和世人的理解。
二、维护本国利益的"国家自强"意识,惨遭昏聩无能的楚怀王流放
屈原爱国情怀核心,是一种强烈的国家自强意识。
他担忧的不是自己的命运,而是振兴楚国的"美政"理想,没有可以"任国"的大臣。我们还是从屈原的诗中去了解他内心的痛苦与信念,感受他丰富深沉的爱国情怀吧。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
可见,屈原的"美政"即举贤、授能、国富、法立。
周室式微、诸侯竞雄,刺激了屈原强烈的"国家自强"意识。希望实现其"富强"国家的"美政"理想。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他被昏聩的楚怀王的流放。
三、初心不改,人格伟大,却矛盾日益尖锐,惨遭不幸
无论何时何地,屈原都不愿违背"正直"之心,而是保持清醒,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不放弃对高洁品行的坚持:"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在遭众人诋毁之时,屈原更加坚定自己的救国主张和美政理想:"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屈原坚持初心,但当权贵族纷纷苟且偷安、耽于享乐,一个人的奔走呼号,又怎能唤醒一群昏聩装睡的人!
四、家国破灭,以身殉国
河山破碎、国土沦丧,百姓流离失所,饱受战争饥寒交迫,屈原为之哀伤欲绝,痛惜与愤慨。
他仍坚持初心,甚至以死明志: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从为楚国将士作的祭歌《国殇》,可以看到,将年轻将士的牺牲称为"国之殇",屈原是怎样的痛惜!他讴歌将士的大无畏精神,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和以身许国、奋勇当先的战斗精神。
我们来欣赏那些满腔激情吧: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于是,便有了汩罗江英魂,有了端午祭屈原。
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与天地共长,日月同光。
二千二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一直热爱着屈原。
屈原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渊源,
每到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屈原精神都成为鼓励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精神支柱。
屈原以身殉国的爱国精神融入端午文化传承。
历史上的作家唯一屈原能获得这样广泛而悠久的爱戴与怀念;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因为他的身上闪耀着爱国主义、人民至上、忠直反抗等精神。
今天,中华民族正走在伟大的复兴道路上,更需要弘扬这种与日月同光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