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是中国诗歌史上最璀璨的明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千古名句脍炙人口。
科场倒霉蛋
实际上杜甫有着非常高远的政治抱负,渴望能够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当时常规的入仕路径是科举考试,尤其进士科已经成为显科,由进士登科名列显位者不乏其人。杜甫曾经两次参加进士科考试,但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
开元二十三年(735),24岁的杜甫暂时结束了吴越之游,到上都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此年正月,玄宗籍田礼毕曾下诏称:“每渴贤良,无忘鉴昧,顷虽虚伫,未副旁求。”说明朝廷是极其渴望搜罗人才的。
但是杜甫考试的结果是“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兆堂”(《壮游》)。“考功”指考功员外郎,归属吏部,当时由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考试。
如果说杜甫第一次考试落榜是因为准备不足,那么第二次落选则纯粹是悲剧了。杜甫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是天宝六载(747)的事情,距离上一次考试已经十多年了。据《册府元龟》记载,此年朝廷明确规定:
今承平日久,仕进多端,必欲远贲弓旌,载空岩穴,片善必录,末技无遗。天下诸色人中,通明一艺已上,各任荐举。仍委所在郡县长官,精加试练,卓然超绝流辈,远近所推者,具名送省。仍委尚书及左右丞诸司,委御史中丞更加对试。务取名实相副者,一时奏闻。
杜甫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因为他对自己的才能还是颇为自信的,正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所言“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无论诗还是赋均有极高造诣,又如在《进雕赋表》中称:“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从这些句子不难看出,杜甫对自己的才能是有信心的。
当时的相国是李林甫。他担心这些参加考试的人“多卑贱愚聩,不识礼度,恐有俚言,污浊圣听”(元结《喻友》),名义上是担心这些人的粗言俚语造成皇帝难堪,实际上是担心应试举子对自己有非议。
李林甫在当时名声极坏,“口蜜腹剑”一词便是对他的形容。此外,因为李林甫本身“自无学术”,所以对“有才名于时者尤忌之”。
皇帝已经下旨,作为宰相的李林甫不能置之不理,于时“悉令尚书长官考试,御史中丞监之,试如常吏”(元结《喻友》),就像考察在任官员那样考试杜甫这些应试举子,显得规格很高,朝廷很重视。可最终的结果却是“布衣之士无有第者,遂表贺人主,以为野无遗贤”(元结《喻友》)。
李林甫不仅一个都没录取,而且向玄宗皇帝祝贺,民间根本就没有遗漏人才,那就意味着君子在朝,天下康宁,“末技无遗”了。李林甫用了合法的形式办了不合法的勾当,杜甫就这样又落选了。
李林甫之所以敢如此肆无忌惮,其实是与玄宗的日渐昏蔽分不开的,《旧唐书·李林甫传》载:
上在位多载,倦于万机,恒以大臣接对拘检,难徇私欲自得林甫,一以委成。故杜绝逆耳之言,恣行宴乐,袵席无别,不以为耻,由林甫之赞成也。
李隆基对李林甫的信任是其日渐昏聩的表现,而这种信任必然会造成李林甫的独断和政治上的腐败。
仕途失意人
杜甫虽然两次科举考试失败,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到处干谒,渴望能够有人帮自己实现入仕的夙愿。
但多年的奔走,让杜甫尝尽了辛酸,“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得到的是“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直到天宝十载(751),玄宗行三大礼,也就是到太清宫、太庙、南郊举行祭祀活动。杜甫写了《三大礼赋》进献给玄宗,“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进献文章是当时除了正常的科举考试之外的又一种进入仕途的方式。
杜甫在中书省奉命考试文章,场面火爆,据杜甫在《莫相疑行》中回忆当时的考试情形说“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
但直到四年之后,也就是到了天宝十四载十月才当了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其职责是看守兵器、管理门禁。即便是这么个小官,也不是那么顺利的。
据《唐才子传》“杜甫传”中说,中书省考试完之后,最初任命的是河西尉,但杜甫没有接受,“不拜”,朝廷这才“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显然与杜甫所追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宏愿是远远不相符的。
更无奈的是,即便是这个八品官职也没能够当几天,因为就在同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结果杜甫被困京城。杜甫亲眼目睹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痛楚,这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春望》,杜甫通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些感人的句子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
三吏三别悲战乱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漂泊流离,给我们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歌,《悲陈陶》、《悲青坂》和“三吏”、“三别”,但是这每一首诗,杜甫都是蘸着自己的心血写出来的。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悲陈陶》),陈陶一战,四五万唐军几乎全军覆没,那些活生生的生命血染疆场,景象太惨烈了。陈陶之败后不久,唐军又在青坂之战中大败,“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悲青坂》),又有大批士兵失去了生命。
杜甫后来终于逃出了长安,来到唐肃宗所在的凤翔,“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述怀一首》),虽然狼狈至极,肃宗皇帝对杜甫的忠心很感动,任命他为拾遗官。
杜甫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看到什么不平的事都向皇帝指出来,结果又让肃宗感觉杜甫很烦,一生气把他贬为华州司空参军。
杜甫赴任途中,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再次感受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于是用诗歌进行了记录。
《新安吏》“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石壕吏》“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新婚别》“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垂老别》“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无家别》“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这些诗句,又有哪一句不是痛彻心扉呢?
杜甫见了太多的生离死别,见了太多的现实痛苦,让这个曾经有过雄心抱负的人感觉很无奈。杜甫不禁发问“我生何为在穷谷”(《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五),但时代就是那个样子,苦难总是和他如影随形。
杜甫也想过幸福的日子,于是他决定,辞职不干了,找个地方过自己的生活去。就这样,他带领老婆孩子到了四川成都浣花溪畔,建了个成都草堂,开启了自己难得的养生模式。
编辑:云飞扬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喜欢这篇文章,点个好看,留言评论
点击关注更多好看文章
- 上一篇:《过零丁洋》原文及译文
- 下一篇:海东青是个什么鸟:因为它,灭了两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