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很多描写爱情和友情的千古名作,而亲情的却相对较少。
不是亲情不重要,而是很少有文人能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唐诗中较为出名的亲情诗篇当属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还有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而说到宋朝,众所周知的是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深,曾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例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便是苏轼怀念弟弟苏辙所写的。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苏轼的学生黄庭坚也曾给他的兄长写过一首感人肺腑的送别诗,将手足情深写到了极致,读后催人泪下。
这首诗名为《和答元明黔南赠别》,全诗如下: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此诗写于1095年,当时黄庭坚因为“修史失实”的罪名被贬涪州(重庆),他的兄长黄元明不远万里,亲自为他送行,一直送到了摩围山,停留数月,才返回。
两人分别后,黄庭坚写下这首诗,抒发了兄弟离别的伤感之情。
诗歌首联开门见山,正面写离别的悲伤。
兄弟两个在离家万里的边远之地依依惜别,似乎忘记了自己谪居异乡,暂寓逆旅。
突然传来猿猴的悲鸣声,两人从离别的忘情中清醒过来,和泪饮下离别之酒。
这里的“逆旅”指的是旅店,就像苏轼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而“三声清泪”就是指三峡的猿鸣声,古语有言“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以三峡和猿鸣几乎就成了悲伤的代名词。
诗人一开头便直抒胸臆,将自己和兄长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写到了极致,令人不禁潸然泪下。
颔联两句运用典故,表现了诗人对兄弟天伦之乐的追求。
想起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的事,联想到自己登天幻想的破灭,诗人的心中十分惆怅。
夜雨淅淅沥沥,不知何时才能再和兄长对榻而卧,常伴相聚。
“朝云”是指宋玉《高唐赋序》中所说的楚王梦见巫山神女一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诗人这里应用这个典故意在抒发自己仕途失意,抱负破灭的怅惘之情。
而“夜雨对榻”引用的是韦应物的诗句“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当年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也十分喜欢这两句诗,兄弟二人经常对床夜语。
黄庭坚在仕途受挫后,显然也是十分向往这样的生活的。
他想在兄弟的天伦之乐中寻求安慰,可是此时他的兄长也要和他离别,无形中又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悲伤之情。
颈联两句既是写景又是用典,进一步突出了兄弟情深。
鹡鸰鸟在风雪交加中,依然形影不离,而 鸿雁却常常在风雨中离群失所,飞不成行。
脊令就是指“鹡鸰鸟”,常用来比喻患难与共的兄弟,最早出自《诗经》:“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而“雁”除了鸿雁传书,也常常用来比喻兄弟分离,就像白居易的“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诗人前一句说兄弟情深,后一句就提到骨肉分离,正因为感情深厚,所以离别之时才会那样悲伤。
最后一联则是借用前人的诗句,表面写兄长对自己的思念,实际更多的还是写兄弟情深。
想必兄长在归途的舟中也会频频遥望天边,回首两人离别之处。
希望以后兄长可以多多来信,以解离别的断肠之苦。
“归舟”一句化用了谢朓的“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显得意境深远。
这里诗人不写自己对兄长的思念之情,反而是从兄长着手,反写兄长对自己的不舍之情,看似很自恋,其实更加凸显了兄弟的深情厚意,就像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也是这种写法。
结句是对兄长的殷勤嘱托,希望他以后多多来信,诗人将其满腔深情都融化在这声声的叮咛中了。
全诗来看,用典繁杂,但却浑然一体,足见诗人遣词造句功底之深厚。感情真挚,动人心弦,堪称兄弟送别的经典名作。
不知你是否也被黄庭坚兄弟的深情厚意所打动呢?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上一篇:黄庭坚为什么能成为草书大师
- 下一篇:黄庭坚《南康帖》,笔法沉稳,力透纸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