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从孟浩然这首《过故人庄》来聊聊唐代乡村社会

从孟浩然这首《过故人庄》来聊聊唐代乡村社会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3-26 14:38:01
阅读:
从孟浩然这首《过故人庄》来聊聊唐代乡村社会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提到唐诗,身边绝大多数人都能背得下来这首《过故人庄》。

一则是这诗很早便入选了中小学课本,成为了学生时代学习唐诗的启蒙;二则是这首诗的意境优美,越读越有嚼头。

尤其是到了一定年龄,再有所经历之时,再读这首诗,更是会心微笑了——这真是我们现在与老朋友聚会的场景呀,或者是我们想要的聚会啊!

这首一千多年前的诗,写得也是我们的人生。

年少的时候,喜欢热烈的东西,喜欢用最灿烂的字眼来表达情绪。那时候,聚会在一起肯定不是“把酒论桑麻”,更多是“青梅煮酒谈英雄”。

四季更替只是时间改变,人来人去却渐觉已是而立之年。不知不觉,聊天的话题从梦想到万物,从苍生到脚下的路。我们依然有着年轻人的正直可爱与浪漫,却也添了关注土豆西红柿猪肉价格的习惯。

于是,我们的聚会开始不再要选择装修华丽的地方,或许像诗人一样,去好友家里最为舒适;我们也不一定非得跟风买当下最时尚的菜品,而是更适合自己......最为重要的是,是朋友之间的交流。

这样的好诗看久了,难免会心生向往与好奇。向往诗人那个时代的生活,向往诗人和朋友在田园乡村的生活;好奇除了饮酒酒菊论桑麻,唐代乡村的生活还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从孟浩然这首《过故人庄》来聊聊唐代乡村社会

诗人孟浩然出生在689年,襄阳城中书香之家。但是,他一生大多数时间“隐居”于田园山水,因而,他的作品多为反映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自秦汉以来,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乡村管理其实是一直是件令统治者为难的事情。这不只是关乎到社会安定问题,也是关乎到政治的问题。

为什么呢?

因为广袤天地,大有作为......其实,是地大人少不好管。

城市里可以规定什么人只能住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能做生意,什么时间必须是家家皆闭户。把几条主要街道控制好,安排好定点定时的路线巡逻。退一步来说,发现什么问题,抄家搜查也是能极快速翻上半条街。即便是有那么几个侥幸潜逃,也没几个有本事能出城的——不要相信现在连续剧那些拿根绳子,甚至绳子都没有轻功飞身上城楼,真飞不上去的!至于那种头上披块布轻松混出城的桥段,艺术效果看着过瘾就好,自秦以来的户籍管理制度不接受太小儿科的挑衅。

即使是现代大都市,想把人管死也并不难。现在都是智能化,可以做到只针对一户断水断电断网断通信断天然气;如果是一个区域出了问题,关闭这个区域的地铁公交等公共通行工具,在重点街道十字路口、高速公路及加油站周围布控排查,外加天网电子眼系统。只不过是,现在人人平等,且法律法规不允许这样侵犯市民个人权益,更不能因为部分人的违法行为而影响社会整体秩序。

乡村的情况与城市情况并不一样!

唐代的乡村虽然也是有城墙与村门的,《过故人庄》里也写了“青山郭外斜”。但是,规定却不能照搬城市里那一套的。

规定时间才能出去?地怎么种?树死了怎么办?蚕宝宝饿死怎么办?即使官府不在意人命,也在乎自己政绩的。

因而,因地制宜是历朝历代对于乡村管理的准则。

乡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熟人社会”,这样的特点也使得通过“编户”从而使得管理变得“简单化”。

自北魏(冯太后)起,采取了李冲提出的“三长制”达到扁平化管理,使北方乡村地区归属于中央政府的掌控之中。也奠定了隋唐乡里制度的雏形。

另,李冲提出并落实的“三长制”与我们现代的治安“三长制”不是一个概念。

李冲提出的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三长享有一定的优待,得免除一人到三人的官役。以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租调徭役,并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组织。

隋文帝在位期间所执行的管理与“三长制”基本一样,区别是降低了族长管理的标准户数。

唐代的乡村制度基本也是继承了隋代的制度。主要变动有两点,一点是对于“乡”级组织进行了改造,二是设置了村坊组织。

不管是几点的变动,有一点没有变化,那就是“里正”是乡村事务的直接执行主事者。他主要的工作有四项,一是登记民户家庭人口;二是监督生产并且落实政府有关的奖励;三是管理治安与秩序;四是催收各种赋税与摇役。其中,第四项才是最为重要的工作。

里正也不只是在乡里办公,也要轮流到所属地的衙门里当差听调——放到现在来理解,某种程度就算是轮岗和进修吧。

当然,在当时来说,这样做或许也有另外一层意思。中央政府又要依靠这些人来管理村民,也得防止他们行事过度鱼肉百姓。因而,不时到官老爷跟着过过眼,敲打几句。

但是吧,这本身就是矛盾的一件事情。又要猫抓鼠,又想管着猫,天底下哪儿有这么好的事情啊!

现实往往是“里正追役来,坐在南厅里。广设好饮食,多酒劝且醉”,因而,里正在乡民心目中并不是有多好的形象。

这样一看,孟浩然这首《过故人庄》的唐代乡村,也并非是世外桃园啊!

从孟浩然这首《过故人庄》来聊聊唐代乡村社会

有人说,管理严苛些,管得宽泛些,但是日子过得好些,也无妨事的。

唐代乡村里,大家过得有多好呢?像诗人这般能吃鸡、黄米饭,赏菊饮酒的场景,普遍吗?

这得看情况,如果是庄园里,比这热闹的都有。如果是庄园之外,那就不好说了......

不少人看到“庄园”这个词觉得有些西方化,或者想到某个葡萄酒的品牌。这不得不说多年营销广告已经深入到生活,影响到我们的思维啦。

庄园这个概念,西方人有,咱们其实也有的。

富裕家族和寺院所拥有的大片土地在唐代被组织成为一种新式的庄园,这种庄园主要在南朝出现并且蔓延至北方。

之所以说唐代的庄园是“新式”的,那是与之前的形式对比。

首先来说,越来越多的庄园先在南方出现,而且园内出现了丰富的水域;第二点来说,这样的庄园开始强调山景的审美;第三点呢,种树变得更受重视。庄园种树从汉代开始就是传统,尤其是唐代之前分裂时期,种果树比种谷物更受欢迎。究其原因是种植果树有更多的利润空间。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唐代的庄园更为“分散”,由距离住宅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多块土地组成。甚至于,一个家庭拥有的庄园土地分好多小块遍布一个地区——也就是说,庄园主可能是拥有“十几个”小的“庄园”。他们会把这些“庄园”尽可能规划好不同的经济用途,以获得最大的收益。

这里要捎带说一句,诗人孟浩然也是家有祖产的,他也是有庄园和仆奴的。只不过,与野心勃勃的大地主,甚至于中等地主比,他的庄园确实是小很多,经济收益差比较大。这也是他有些诗中说自己穷的原因,那是因为有对比才有伤害。

他们为什么不弄个大点的庄园呢?整出一块大些土地来,种啥都统一好管理呀!

其实吧,这些庄园主也这样想的。不过,一则是法律不允许。他们能取得这么多块土地,也算是打着法律的擦边球了;二则是当时商品流通情况及商业思维不像现在如此活跃。

从孟浩然这首《过故人庄》来聊聊唐代乡村社会

这要从唐代的土地制度说起了!

唐代土地也是归国家的,这点相对于早期分封制度与西方的采邑制度不同。

早期分封制度,大家比较熟悉,就不讲了。采邑制度,稍微提一句。采邑,意思是恩赏。是西欧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之一,指西欧中世纪早期国王封赏给臣属终身享有的土地。

值得注意的是,采邑制度下,臣属获得的土地是终身享有的;而唐代的做法是并不改变土地的归属性的变化,而是仅仅是农民拥有使用权。即使是赐给臣属,也是将这块土地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等拿去“分封”。这样的“分”是随时可以有适合的理由收回,或者转“封”其他人的。

因此,唐代来说,土地的私人转让与买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唐代早期是试图执行“均田制”。

均田制是指将国有土归给农民使用至他们丧失劳动力。

从字面意思也能看得出来,这制度比较理想化。

北周和隋都比较短命,且控制的范围有限,在这两个朝代来说,均田制也属于“革新实验品”。这两个王朝在其统治的关中和西北地区实行过这一制度。

唐代最初想推行均田制,无非是想让因战乱及其他原因的流民去种植已荒废的土地,以及将这一制度推广到东北部地区,从而更有利于社会稳定与税收。

理想很美好,现实太骨感。

唐初对东北部的控制力是很差的,所以这项制度并没有充分实行过。另外,这项制度没有长江流域实行过,也可能是个别试点尝试过,失败了。因为长江流域带给帝国最大税收来源是专营税与商业税,并非农户的税收。再加上战争原因,这项政策来不及去当地执行实施。

另外,均田制并没有将女性(女性地位低的实锤之一)、奴隶、牲口纳入统计。这导致所谓“均”是从开始就是理想化的口号,执行层面太难了。

与此同时,另外几波人倒是趁着“均田”的风获得了土地的合法。比如,唐代数量庞大的众多官员、宗教机构、府兵及其家庭。

这里要说明一点,这些官员、宗教机构、府兵等被授予土地的群体,因政治原因及其他原因,更多是集中在关中一带。这也意味着政府在一个有控制能力的区域里,都没真正实现“均田”。

随着均田制的推行,庄园的地位被同样认可了。

尽管在庄园地位被认可以同时,国家一带颁布禁止土地兼并的法令。不过,这样的法律执行效力相当低,稍微有些能力的地主们,只要有机会,就会尽量取得一块田地或者果园。只有那些地产相对较少的小地主们才会只有一块土地。

从孟浩然这首《过故人庄》来聊聊唐代乡村社会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野心勃勃“庄园主”们尽可能获得了土地,那些原本应该被授予土地的农民呢?哪里去了?

土地是有限的资源,尤其是耕地或者林地,这些资源更是有限。这样的道理,人人都明白。

那庄园占了大量的土地之外,农民去哪儿了?

答案是,他们“消失”了。

是的,农户连同他们的税收与摇役,都从国家记录中消失了。

地主们为了扩展自己的土地,有时候会从当地记录中删除佃户的信息,以掩盖土地转移的非法性。

获得更多的土地之后,地主们采用了新工具及畜力来配合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高收益。

那些“消失”的农民,或者成为地主手底的“隐藏人口”继续干活,更多则被赶离属于自己的土地。

一些农民进入城市,成为乞丐;也有一些农民迁移到南方一些地区开辟新的土地。

农民流失问题,也同样引起了朝廷的重视。负责处理相关事宜的官员中,宇文融最为大家所熟知。723年,他与其他官员一起,将80万农民重新归入政府名册。

这样的措施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流民问题,只时唐代土地私有化增长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之一。

从孟浩然这首《过故人庄》来聊聊唐代乡村社会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均田制在安史之乱后,彻底崩溃。土地兼并摆上了台面,佃农渐获得合法的地位,且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私有土地的集中并没有完全损伤帝国的利益,反而因为大庄园的发展,促进了新兴家族的崛起。这些新兴家族经济的提升及政治诉求的上升,也使得政局发生了改变。比如现代一些历史研究者认为,正是因为新兴家族的支持,武则天才能称帝,以及唐中期及晚期的政局稳定也有不少是这样家族的功劳。

同时,大庄园的出现也与新农业技术及长距离贸易息息相关,这些发展客观上也提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与水准。

后来发生的这些事情,孟浩然并不知道了。

740年,诗人孟浩然去世。他并没有经历安史之乱的恐惧,也没有战争的流离,他的一生都是处在盛唐最美的时光。他的笔下,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盛世田园。

相关推荐

  • 从孟浩然这首《过故人庄》来聊聊唐代乡村社会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提到唐诗,身边绝大多数人都能背得下来这首《过故人庄》。一则是这诗很早便入选了中小学课本,成为了学生时代学习唐诗的启蒙;二则是这首诗的意境优美,越读越有嚼头。

    诗词赏析
  • 唐诗三百首之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翻译,孟浩然【朝代】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诗词赏析
  • 5分钟学中国诗词--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过 故 人 庄 唐. 孟浩然 故 人 具 鸡 黍,邀 我 至 田 家。 绿 树 村 边 合,青 山 郭 外 斜。 开 轩 面 场 圃,把 酒 话 桑 麻。 诗 到 重 阳 日,还 来 就 菊 花。注解与赏析:过:拜访。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田庄。具:准备,置办。

    诗词赏析
  • 合肥乡村:张家疃这边流传的几首民歌民谣

    民歌民谣,这些民歌既热情歌唱了村民日常生活,又展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生命的精神风貌。在张疃村一带,流传较为广泛的主要有以下几首:一、秧歌:天上彩云排打排,口唱秧歌把秧栽。

    佳句赏析
  • 天汉-汉水-汉中-汉王-汉朝-汉人-汉语-汉文化

    天低吴楚,(一) 汉缘汉者,天汉,银河之古称也。古代指银河,也有浩瀚星空、泛指宇宙之意。汉亦指汉水,古人认为汉水和天上的银河是相通的。《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意为天上有大水。《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河指汉水)。汉水在古中国是一条大水。

    文章阅读
  •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重阳特别节目

    天边树若荠,诗人孟浩然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继而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可谓是“情飘逸而真挚,景清淡而优美”。

    文章阅读
  • 咏诗颂平城

    天边树若荠,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皓月燃九重,寒色刺苍穹。

    文章阅读
  • 风景无限好,古代有哪些描写山水风光的诗词?

    描写山水的古诗,清明前后的气候,真是太适合踏青了,春风和煦,阳光温暖,越来越多的人趁假期出门游玩,真是好不快乐!出门

    佳句赏析
  • 秋雨的诗句

    描写秋雨的诗句,1、夜山秋雨滴空廊,灯照堂前树叶光。对坐读书终卷后,自披衣被扫僧房。秋天的雨凉丝丝的,像喝过薄荷茶,喉口的感觉,在秋雨中,一任淋洗,一种淡淡的凄凉,淡淡的忧愁像薄纱般蒙住心灵。

    佳句赏析
  • 描写夏天的古诗名句

    描写夏天的古诗,​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佳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