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讲给君主进言提建议是件不容易的事,还有一定危及自身的风险,所以要讲策略、讲技巧。韩非是以很严肃的态度讲这个事的,但我想到的是越愚顽狭隘的君主,就越难侍候啊。纵观二千年帝王史,做臣下碰到汉文帝、宋仁宗那样的君主是最幸运的。
一、进言命中人心不易
给人提建议很难,难的不是提建议的人知识不够,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够,也不是勇气不够。那么难的是什么呢?是了解进言对象的心,以便用适合他的方式去表达。韩非列举了如下几种情况:
1、对于好名的人,你说之以厚利,就会显得节操低下,会被鄙视,进而被抛弃或疏远
2、对于好利的人,你说之一名誉,就会显得没心计、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重视和接纳
3、对于外好名而内好利的人,说之以名,他就会“阳收而阴疏”(表面接纳,其实会疏远你),说之以厚利,他就会阴用而阳弃(暗地里采纳你的主张,表面却表现出要疏远你)。
【评】:
我认为,给出符合一个人客观处境的建议不难,难的是这个建议符合他自己的认知。你看着一朵快蔫的花,告诉她需要浇水,但她可能认为自己需要施肥。也就是说,把握一个人的客观需求不难,把握其主观需求不易,虽然道理上,主观需求应该符合客观需求,但因为人们主观上的贪嗔痴的干扰,二者往往呈现为两个不同的东西。
类似的还有咨询顾问给企业做一份方案建议书,即使你自己很通透,如何讲述好也不容易,因为这要看企业主事人的知识结构与观念倾向。你若提纲挈领化,他可能认为你不细致;你若缕析条分,他可能认为你缺乏大局观;你若就事论事,他可能认为你缺乏深度;你若深度剖析机理,他可能认为你偏理论不实际。
二、进言有风险
向君主进言有哪些风险呢?
1、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进说者未必泄露了机密,但可能谈话触及到了君主内心隐匿的事,这样就有危险。韩非举了一个案例,说郑武公准备攻打胡国,就把女儿嫁给了胡国君主。后来郑武公开会问哪个国家可以讨伐,有个大夫说胡国可以讨伐,郑武公大怒,说亲家之国怎么可以征伐?就杀了这个大夫。胡国听说这件事后心里特别踏实,就放松了国防警惕,后来郑武公突然发起袭击,灭掉了胡国。
2、君主表面上是为了做这件事,心里却想借此办成别的事,进言者如果显示他了解了君主的意图,就会有危险。三国演义里面,杨修就是因为屡屡猜中曹操的隐秘心思,并且拿出来炫耀,所以他死了。
3、进说者筹划一件不平常又合乎君意的大事,聪明人从外部迹象猜测了出来,事情泄露以后,君主就会以为是进说者泄露的,如此就有危险。
4、君主恩泽未厚,进言者谈论却毫无保留、尽其所知,如果主张得到实施并成功了,功德就会被忘记;如果主张进展不利、遭到失败,就会为君主所疑,遭遇危险。韩非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个富人因下雨院墙倒塌了,他儿子说要抓紧修缮好,否则会有盗贼,他邻居也这么说。结果到了晚上,果然有财物失窃,这个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起了疑心。
5、君主有过错,进言者倡言礼义刺激到他的过错,如此就有危险。
6、君主有时计谋得当想自以为功,进言者同样知道此计,如此就有危险。
7、勉强君主去做他不能做的事,强迫君主停止他不愿意停的事,如此就有危险。
8、进言者和君主议论大臣,就会认为想离间君主关系;进言者如果和君主议论近侍小臣,就会被认为想卖弄身价。
9、谈论君主喜爱的人,就会被认为是拉关系;谈论君主憎恶的人,就会被认为是搞试探;
10、说话直截了当,就会被认为不聪明、少心眼;说话琐碎详尽,就会被认为啰嗦冗长。
11、简略陈述意见,就会被认为是怯懦不敢讲;谋事空泛放任,就会被认为粗野少识、夜郎自大。
【评】:
韩非所列11项,现实中是存在的,二千年前存在,现在还存在。
三、进说技巧
凡是进言,一定要懂得粉饰对方自夸之事、掩盖对方自耻之事。
1、君主有私人急事,一定要强调这合乎公义孤立他去做。
2、君主有卑下的念头,但不能克制,就要把它粉饰成美好的事,抱怨他不去干。
3、君主有过高的企求,而实际做不到,就要举出此事不好的地方,称赞他不去做。
4、君主想自夸智能,就要提出举出其它类似事情的同类情况,多给他提供依据,使他从我这里借用佐证他自己的手法,而我却假装什么都不知道,以帮助他自夸才智。
5、想向君主进献驭人相安的话,就要用好的名义阐明它,并暗示它合乎君主私利;想陈述有危害的事情,就名下此事会遭到诽谤,并暗示它对君主也有害处。
6、借助常赞另外一个与君主行为相同的人,来规划另外一件与君主考虑相同的事。
7、有和君主污行相同的人,就必须对他大加粉饰;有和君主败迹相同的,就必须明言掩饰,说他没有过失。
8、君主自夸力量强大时,就不要用他为难的事去言压他;君主自以为计谋高明时,就不要用他的败绩去困窘他。
这样,进言的主旨么有什么违逆他心意之处,言辞没有什么抵触,然后就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辩才了。用这个办法得到的,是君主亲近不疑,从而可以畅所欲言了。
当初,伊尹去过厨师,百里奚去做奴隶,就都是为了求得君主重用。这两个都是圣人啊,但还是要通过做低贱的事来获得进用。因为出身低,君主采用了他们的建议,就不会让智能之士感到耻辱了。经过很长时间相处以后,君主的恩泽已厚,深入谋划不再被怀疑、据理力争不再会获罪时,就可以尽己才、明利害,以帮助君主成就功业,直接指出君主的是非来端正君主的言行。君臣到了这样彼此相对的关系时,就说明是成功的进言了。
【评】:
韩非子这段言论,一句话概括:同流合污,激流勇进。站在道德立场看,阴诡了,儒家肯定不接受。但站在现实角度,要做成事情,也是无奈之举。明嘉靖年间,徐阶以这种方式拱倒了严嵩,张居正也以这种方式拱倒了高拱,然后才得以揽政推行改革。重节操者不会行此事,行此事者是否还算节操之事,不好说,不好说,且实行时,具体度的把握也因人而异,所以这更不好说,我不做褒贬。但我感觉,韩非虽然总结出了这么一套道理,他自己未必做得来,他的前辈商鞅也没有做得来。
四、总结:要投君主好恶以取得信任
韩非先讲了一个故事,说弥子瑕被卫灵公宠爱。按照卫国法律,私自使用君主的车辆要除以刖刑(砍脚)。有一次,有人半夜通知弥子瑕他目前病了,他就假托君名驾驶卫灵公的车出宫了。卫灵公听说这件事以后,认为弥子瑕很贤惠,说:“真是个孝子啊,为了目前,忘记了砍脚的刑罚。”又一次,弥子瑕和卫灵公在果园游玩,觉得有个桃子很好吃,就把吃剩下的半个给了卫灵公吃。卫灵公说:“你真爱我啊,忘记了自己也喜欢这东西来拿给我吃。”后来弥子瑕人老色衰了,得罪了卫灵公。卫灵公说:“这个人原来就假托我的命令私自使用我的车驾,还拿他吃剩下的桃子给我吃。”
韩非评价到:弥子瑕的行为其实并没有改变,但是以前被视为贤惠而后来确实罪名,都是因为君主的爱憎变了。君主喜欢,才智就会被认可和赞誉,君主憎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会被谴责、被疏远。所以,向君主进谏,不能不先清楚君主的好恶所在。
韩非进而分析到,龙的喉下有逆鳞一尺,若有人触碰到这块逆鳞,龙就会杀人。同样道理,君主也有逆鳞,进言者一定不能触到居住的逆鳞。
【评】:
韩非这一篇文章,一言蔽之,就是进言要顺着对方的好恶来,才能有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