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姓“公”不姓“私”,公权力的运行拒绝私心。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商君书•修权》有言:“公私之交,存亡之本。”意为公与私的区分问题关乎国家存亡的根本。对党员干部来讲,衡量党性强弱的“度量衡”正是公、私二字。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做到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是党员干部最起码的为政操守。
秉持公心,不为私心所扰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公”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者千古,私者一时。”有人如是区分:大公无私是圣人,公而忘私是贤人,先公后私是好人,有公有私是常人,先私后公是小人,损公肥私是罪人。对于社会和大众来讲,就是要向往圣人,学习贤人,争做好人,提升常人,教育小人,惩治罪人。
“人心治病,莫甚于一私。”“公”与“私”如同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其较量是始终存在的。《金瓶梅词话》第四九回写道:“公道人情两是非,人情公道最难为;若依公道人情失,顺了人情公道亏。”可见,人心如同一个容器,公心充盈,则私心无处藏身;私心膨胀,公心就会萎缩,“私心胜者,可以灭公”。
离私心越远,离民心就越近。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得好:“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字。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官小,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身为公仆就得克制自己的私心,事事出于公心。
用好公权,不为私权所困
“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宋人汪藻说过:“公与私不并行,恩与法不两立。以公灭私,以法夺恩者治;以私害公,以恩挠法者乱。此古今不易之道也。”所以“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
“公”是“廉”的载体,“私”是“贪”的温床。“以私胜公,衰国之政也。”党员干部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一旦私心膨胀,私欲作怪,公私天平就会倾斜,就会丧失原则、丧失气节、丧失公道,甚至忘乎所以、为所欲为,争权夺利、寻租腐败,破坏公权力运行和市场经济秩序。近年来,一些贪官落马,归根到底是权力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和错位,忽视了权力姓“公”不姓“私”,背离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最终走上了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的犯罪道路。
权力姓“公”不姓“私”,公权力的运行拒绝私心。“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党员干部必须做到公私分明、秉公用权,把“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作为一条底线来坚守。
谋求公利,不为私利所动
“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古人讲:“理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唯公心可以奉国,唯公心可以理家。”
立党在公,兴党更在公。这方面,老一辈革命家的人格魅力堪称典范。如毛泽东同志在革命胜利后为自己定下了与亲友交往三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我没有私心”,毛泽东晚年说过的这句话,至今仍天地留声、撼魂震魄。陈毅同志诗云:“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我要为众人,营私以为羞。”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可悲的是,一些人一朝权在手,便把私来谋,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化公为私,走上不归路。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被查处后就感叹:“私念像精神鸦片,麻痹了我,使我灵魂出窍,闯下大祸;私念像脱缰的野马拉着我奔向深渊;私念、私欲成了毁掉我人生的导火线,成了万恶之源。”党员干部只有做到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做到“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明而私事息”。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党员干部应坚守做人的遵循和用权的准则,以公私分明为基本操守,以先公后私为应有品性,以克己奉公为高严要求,以公而忘私为崇高境界,层层提升,渐臻高境,应成为每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寒山石)
- 上一篇:寒食节的习俗 你造吗?
- 下一篇:「诗词赏析」——韩翃《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