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得较近,人们干脆将二者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实际上,清明是农耕节气,寒食节则是民俗节日,二者并非一码事。
寒食&起源
一般认为,寒食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终于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但也有人认为,介子推的“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由于文学作品中对介子推的故事“添油加醋”,最终致使介子推的形象离《左传》的记载也越来越远,并且与寒食节、清明节挂钩。
寒食&习俗
❉禁火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苏轼的《望江南 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拜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到了唐代,寒食拜扫则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先贤、百姓上坟等。
❉饮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饮品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
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作为寒食日的食品。
❉插柳
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
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踏青
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可谓盛极。
❉秋千
寒食节前后,春光明媚,适合踏春游赏。而荡秋千则成了女孩子喜闻乐见的游乐活动。如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寒食&诗词
寒食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
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
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唐·卢象《寒食》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韩翃《寒食》
寒食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唐·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寒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往期精选
山东四市通报12起典型案例
判了!淄博一干部获刑11年半,还有好多人被判刑、逮捕!
淄博又一家大型商超要关门?刚刚,官方回应了
注意!2019年鲁网淄博少年记者招募开启!
大美淄博——庆祝建国七十周年摄影作品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