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 1269 ~ 1354 ),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净竖、大痴。晚年又号井西道人。常熟人,与王蒙、倪瓒、吴镇合称元代绘画的四大家。
天池石壁图 139.3×57.2cm 绢本设色 1341年 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出生时是南宋咸淳五年,正是贾似道当权之时,至 1275 年,蒙古军队攻陷常熟,黄公望方 7 岁,至南宋亡,也就 11 岁。黄公望幼而聪慧,又复勤学博览,遂而多能。“公望之学问,不待文饰,至于天下之事,无所不知。下至薄技小艺,无所不能,长词短曲,落笔即成。人皆师尊之,尤能作画。”(《录鬼簿》)黄公望幼年曾应神童科,至元中浙西廉访徐琰辟为书吏。一日著道士服,持文书上报事情,徐琰怪而诘之,即辞职而去。这大约是黄公望二十三四岁时的事,从中可见黄公望对于道教已有兴趣。
水阁清幽图 104.7×67cm 纸本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
至黄公望 40 多岁时,得到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张阊的赏识,为书吏,又到京城做过中台察院掾吏。后来张阊因贪刻于江南,声名狼藉,后遭法办,黄公望受影响入狱,出来后黄公望就加入了全真教。全真教是当时最兴盛的一个道教派别,许多文人名士都加入其中,如黄公望的朋友杨维桢、张羽、方从义皆为全真教徒。黄公望成为道士后,曾居苏州天德桥传道,一度卖卜于松江,后游杭,隐于南山。依教之后黄公望益加潇洒旷达,饮酒赋诗,疏放率意,人望之如神仙。道教以成仙为最终追求,传说中的仙人又多于山中修炼而成,此教与山水最亲。这也应该与黄公望从事山水画创作有一点关联吧。
一般认为黄公望 50 多岁才开始正式绘画,在自然山水的触发中开始描绘抒写自己胸中的丘壑,从 50 多岁到 80 多岁,黄公望 30 余年的绘画创作,为山水画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树起了一个新的高峰。
九珠峰翠图 79.6×58.5cm 绫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学习前人是学习的捷径,俗云“人老不学艺”,黄公望 50 学画而能大成,无疑必有捷径。很难说黄公望是怎样接触上赵孟頫的,黄公望在题赵孟頫《四体千字文》中称“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当是在他学画伊始就得到了赵松雪这位大书画家的指教。此后他又广学宋人,他最推崇的当然是董源,在《论画山水》中他说:“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甫)也。”赵孟頫家中就藏有董源的《夏山图》,赵也曾仿过董源画,不知黄公望是否受了赵的影响而学董,但非常明显的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在构图上就有得于董源的《潇湘图》,同时也看得出赵孟頫的《水村图》的影响,这已有多家学者论及。当然这种学习是一种有取舍的变化。董源、赵孟頫皆多平远之意,黄公望多阔远之意。董、赵取势平,黄公望则将山远推近拉,跌宕其势,极尽变化。在笔墨上,黄的皴法源于董,而董源笔墨温润,黄公望山石则多用干笔—这是赵孟頫时用的一种笔法,而黄公望加以发扬光大。故王时敏在《西庐画跋》中说“元季四大家皆宗董、巨,浓纤淡远,各极其致,惟子久神明变化,不拘守其师法。每见其布景用笔,于浑厚中仍饶逋峭,苍莽处转见娟妍;纤细而气益闳,填塞而境愈廓,意味无穷,故学者罕窥其津涉”,陶宗仪《辍耕录》说黄公望“画山水宗董、巨,自成一家”,都是对他学而能变的肯定。
溪山雨意图 26.9×106.5cm 纸本墨笔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黄公望的取法古人以董、巨为主,但也不仅仅是董、巨,对荆浩、关仝、李成、郭熙,他都有取用。明代姜绍书《无声诗史》称黄公望“自王摩诘、董北苑、僧巨然而下,无不探讨”。黄公望在 75 岁时完成了一组 20 多幅的临习前人之作,此组临习历时 5 年。其中有一段题跋,从中可以深刻地了解黄公望的临摹思想:“晋唐两宋名人遗笔,虽有巨细精粗之不同,而妙思精心,各成极致。余见之不忍释手,迨忘寝食,间有临摹必再始已,此学问之吃紧也……非景物不足以发胸襟,非遗笔不足以成规范,是二者,未始不相须也。余所作二十幅,模仿固多,而尤得于景物之助,观者倘谓老人不能自用,而徒仿古求工,则又非能知老人者矣。”
层峦曲涧 95.7×48.3cm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