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河对岸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这是中唐诗人戎昱的一首《咏史》律诗,表达了作者对屈辱和亲政策的愤慨之情。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和戎”政策,是由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绛一手促成的,但其本身却并无屈辱性质。而开创“屈辱和亲”政策先河的,则是源於汉初一场对匈奴作战的惨败,此即为“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发生於前200年,而韩信卒於前196年。韩信是汉初最为卓越的军事天才,关於韩信将兵,有一则成语典故,叫“多多益善”。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受通讯、后勤等各方面条件所限,统兵数量的多寡更是对将领的统帅能力的考验。刘邦就曾与韩信讨论诸将的领兵能力,各有差不等。当刘邦问韩信,如我能将几何?”韩信答道:“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再看,刘邦领导的两次大兵团作战。彭城之战,刘邦有五十六万之众却败於项羽的三万精兵。征匈奴之战,自将三十二万兵马却陷於白登之围。以韩信对刘邦统兵能力的了解,汉军之败於匈奴,固然有诸多其他方面的因素,但刘邦的统帅能力也应该是很大方面的原因。那么,如果韩信是这场对匈奴作战的统帅,能否击败匈奴呢?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是时汉初定中国,徙韩王信於代,都马邑。匈奴大攻围马邑,韩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顿详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於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
即是说,刘邦是中了匈奴人的诱敌之计,在大军尚未集结齐,就率先追赶匈奴大军,才陷於匈奴大军的包围,而并非汉军的战斗力不比匈奴军。很多人认为匈奴多骑兵,正好克制汉军的步兵。其实并不然。彼时,匈奴人的冶铁能力还十分低下,匈奴人的箭头基本上还都是骨制的,杀伤力大受影响。这也是汉武帝时期,李陵能以五千步兵而与八万匈奴兵相抗八日八夜,并杀死万余匈奴骑兵的原因。
而至汉成帝时期,陈汤与汉成帝论兵时,还说道:“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故而,倘若韩信为征讨匈奴的主将,不至於轻易中了匈奴的诱敌之计。虽然,因缺乏骑兵,而无法对匈奴展开大规模反攻,但击退匈奴还是易於达成的。
参考史籍:《史记》、《汉书》等等;
- 上一篇:值得收藏的N大免费电子书下载网站
- 下一篇:西汉霍光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