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的时候就知道张衡是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这个印象的来由,是那时我喜欢攒邮票。我的印象中,邮票中的“老纪特”是最难搞的一部分,然在我有限的收藏中却得到了一套张衡的纪念邮票。这套邮票发行于1955年,是纪念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再后来,似乎在小学课本中,也有一篇专门介绍张衡的内容,上面说1970年国际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几年之后,又将太阳系中的一个小行星,起名为“张衡星”,这使得张衡成为了中国科学家中第一位获此殊荣者。
而后渐渐知道张衡在科学贡献上的一些皮毛,一是在天地理论方面,比如中国古代对天与地的认识大概分两个派别,一种叫“盖天说”,一种叫“浑天说”。盖天说在《晋书·天文志》中有记载,此段记载是引用《周髀算经》上的说法:“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这是说,天像个草帽一样扣在地上,而地像倒过来的船。至于浑天说,张衡在《浑天仪》一文中称:“浑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张衡认为,天就像一个鸡蛋,而地像蛋黄。这种认定跟今天的科学倒有些接近,我也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但至少我觉得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他就能有这样的先进认识,已经是极其可贵了,这可不是简单的不明觉厉。虽然有人提出浑天说早在张衡之前就有文献记载,但却是到了张衡这里,才有了较为完整的理论论述。
二是他在发明创造方面。张衡制造出了浑天仪,《宋书·天文志》上载有徐爰的一段话:“设使唐、虞之世,已有浑仪,涉历三代,以为定准,后世聿遵,孰敢非革。而三天之仪,纷然莫辩,至扬雄方难盖通浑。张衡为太史令,乃铸铜制范,衡传云:‘其作浑天仪,考步阴阳,最为详密。’故知自衡以前,未有斯仪矣。”徐爰说,即使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了浑天理论,但只有到了张衡才制造出了相应的仪器。
虽然也有人对徐爰的这个说法提出了疑议,认为早在先秦之前就已经有了浑天仪。就算如此,这种理论到了张衡这里才将其严密化,《晋书·天文志》引用葛洪的话说:“张平子既作铜浑天仪,于密室中以漏水转之,令伺之者闭户而唱之。其伺之者以告灵台之观天者曰:‘璇玑所加,某星始见,某星已中,某星今没’,皆如合符也。”这里所说的“张平子”就是张衡,“平子”是他的字。
张衡撰《张河间集》清刻《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书牌
张衡撰《张河间集》清刻《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卷首
张衡在仪器制作上的第二大贡献,就是制作出了候风地动仪,对于这台仪器的价值,许结在《张衡评传》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张衡在科学发明与仪器制造方面的另一大贡献,是创制了我国(也是世界科学史上)第一台测量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也使他成为历史上研究地震科学的创始人。”
大概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有一部电影纪录片就是讲述张衡在这方面的贡献,那时相关的科学家们按照古书上的描述,复制出了一台地动仪,而后在电影中详细解读了那台仪器的工作原理。这其中的细节,我难以描述得清,还是将《续汉书·张衡传》中的相关段落抄录如下吧:“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我至今仍然能清晰地复原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本是静止的地动仪,突然间,中间的立棍倒向了某个方位,而后这个方位的那只龙首瞬间吐出了口中所衔的铜珠,而这个铜珠则准确地落入了下方的蛤蟆口中,同时发出了清脆的报警声,以此说明落珠的这个方位发生了地震。当时看到这个镜头时,真的让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感觉到张衡的这个发明太神奇了。
对于张衡的这一大发明,也有人提出过这样那样的质疑,有人说这个仪器的作用只是能够感知地震,但却不能预报地震。这个说法有点吹毛求疵,要知道,张衡是两千年前的古人,而今到了科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对于地震这件事都仍然不能预报。中国的各个省市都设有地震局,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众多的科学家来研究地震,直到今天,仍然对这种特殊的地质变化无从预测,那何必要去苛责一位古人呢?在那个时代,张衡能想出这么一种办法来,已经是领先于世界许多步了。
以上就是我对科学家张衡的初期了解,而后渐渐知道了他在文学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贡献。张衡的朋友崔瑗在《河间相张平子碑》中称:“是以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瑰辞丽说,奇技伟艺,磊落炳焕,与神合契。”崔瑗的这段描述可以解读为,张衡这个人一手抓科技,一手著文章,并且两样均属一流,其果真是一个天才,所以张衡即是科学家又是文学家。张衡对科学的贡献,上文已经简单地聊了几句,而他在文学方面则跟司马相如、扬雄及班固齐名,并称为“汉赋四大家”。
复制的地动仪
东汉时代流传至今的汉赋,以篇幅来论,张衡是留存最多的一家,今日所知他的辞赋,全赋完整保留者有八篇,残损者有六篇,尤其他所作的《二京赋》被后世誉之为“京都大赋之极轨”。张衡的《二京赋》乃是仿拟班固的《两都赋》,他为了写出这篇大赋,竟然用时十年。这篇赋太长了,我在此不再引用。后世对此赋有很多的褒奖,对于此赋的价值,陈去病在《辞赋学纲要》中给予了如下的评价:“平子《两京》实仿班氏,然字琢句炼,烹鲜炙腴,涌全神于开局,殚余力于通篇,纯是子云一派格调。其篇首议论处,丰骨苍然,寄浓腴于古峭,尤为独绝。……特微露轻靡,渐开魏晋之风。”
《二京赋》是汉赋中的名作,袁行霈认为该赋极具文学价值,其在《中国文学史》中赞誉到:“《二京赋》中的理性精神和充实的社会内容结合得非常完美,不但超过司马相如和扬雄,也超过了班固。作者力求在作品的体制、规模上超越前人,铺写面面俱到。《二京赋》作为京都赋长篇之极轨,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对京都赋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既然大赋这么长,我们还是来说说张衡的小赋吧。张衡写过一篇《归田赋》,其赋全文如下: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
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
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
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
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鰡。
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
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
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这篇小赋仅二百字上下,与动辄几千字的大赋相比,体量上确实小太多,然而此赋在文学史上却多有创见,马积高在《赋史》中将《归田赋》总结出了三个“第一”:
浑天仪
第一个“第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虽然在此赋之前也有人写这类题材,但只是整赋中的一个小片段,而《归田赋》却整篇描绘田园隐居之趣。
第二个“第一”,则是《归田赋》为现存东汉第一部完整的抒情小赋。
第三个“第一”,则是《归田赋》为第一篇较为成熟的骈体赋。
《归田赋》对后世的赋作很有影响,马积高先生认为王粲的《登楼赋》、曹植的《洛神赋》、向秀的《思旧赋》等,都受到了《归田赋》的影响,而受影响最大、也最直接者,就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马先生认为《归去来兮辞》从构思命意到写作手法等方面,都受到了《归田赋》的启示。陈去病在《辞赋学纲要》中引用了胡蕴玉所言:“平子《归田》,寥寥二百字,而有无尽之藏,眇沧海于一粟,小泰岱于秋毫。而沧海之洋溢,泰岱之峥嵘,未尝少减。论者谓其辞藻清丽,短而弥工。吾谓其气宇宽洪,小而弥大也。”
而许结先生则认为《归田赋》:“对魏晋时代田园文学和隐逸文学的长足发展,是不能没有关系的。”同时他还总结到:“张衡的《归田赋》作为抒情小赋之杰思,在其文学思想中是最具有开创意义的审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