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故事】
却说晋文公重耳在逃亡途中,听说勃鞮受命来行刺他,急忙抛妻弃子,逃离了翟国。这时为他保管盘缠的仆从里凫须,见钱眼开,乘着逃跑时的混乱,拿着重耳他们的盘缠逃回了晋国。可怜重耳忙忙似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饿着肚子来到卫国地界。
重耳看到一伙农夫在地头吃饭。他实在饥饿难耐,让人上前乞求分点食物给他。那些农夫看着这伙人,衣冠楚楚,却做着乞讨的勾当,十分的不屑,不仅不给重耳他们食物,还将他们羞辱了一番。
重耳忍气又忍饿,勉强走了十余里,实在走不动了,倒在一颗树旁休息。其他人各自出去找吃的了。一会之后,介子推颤颤巍巍端来一罐热气腾腾的肉汤来给重耳。重耳狼吞虎咽,不一会就吃完了,还砸吧砸吧,夸赞说味道鲜美。他问介子推,肉从哪里来的。
介子推说:“我听说‘孝子杀身以事其亲,忠臣杀身以事其君’。现在公子忍饥挨饿,我只好把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你吃。”
重耳感动的涕泪横流。但他回国之后大肆分封一路跟随他流亡的狐偃,赵衰等人,却对介子推视而不见。后人便据此演绎了介子推负气出走,隐居绵山。重耳悔悟,放火烧山,欲逼出介子推却烧死介子推的曲折而感人的故事。
那么历史真的如此吗?
其实,介子推归隐山林,有迹可循。当时重耳在秦国士兵的护送下准备回国。他在渡黄河时,把一些破旧的东西全扔到了河里。这时他的谋臣狐偃(字子犯)看了很不是滋味。他想到自己这些一路跟随重耳的人,没准回国之后就像那些破东西一样,不久便会被扔掉了。于是他以退为进,向重耳辞官。重耳当即发誓,不会忘记故旧。回国后,果然封了狐偃等人做大官。
介子推当时在场,对于狐偃的做法颇不以为然。他认为:公子重耳能够返回晋国为君,那是“天意”,而狐偃却邀功自赏,贪天之功,是非常可耻的行为。他耻与狐偃同班列位共事重耳,于是便生发了隐退之意,为后来的介子推不告而隐退埋下了伏笔。
后来重耳分封跟随他流亡的功臣时,介子推对他的母亲说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重耳)还在人世。上天是不会上晋国绝祀的,那么除了国君还会有谁继承王位呢?你瞧瞧当初那些跟随国君的人,把天意当作自己的功劳,这难道不是欺骗吗?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些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欺瞒,我实在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以为他在发牢骚,解劝说:“你自己不去求赏赐,就这样贫穷下去,那怨得了谁呢?”
介子推回答说:“我既然斥责他们的这种行为又怎么会效仿他们呢。况且我已经说了君王的错误,我以后再也不会吃他的俸禄了。”于是介子推带着他的母亲在绵山隐居了下来。晋文公知道这件事后,觉得过意不去,就派人去找,结果没有找到。于是把介子推隐居的绵山封给了他。至于后世演绎,晋文公如何找不到介子推,放火烧绵山,以致于介子推母子两人被烧死,不过是后人的杜撰罢了。
【文明史鉴】
历史记载,介子推是跟随重耳出逃的“五蛇”(五位重要的谋士)之一,那么重耳回国后,为何其余“四蛇”都受到封赏,而唯独割肉奉君的介子推却没有收到任何赏赐呢。
《史记·晋世家》叙述晋文公时讲了这么一段故事。有个叫壶叙的小臣和介子推一样跟着晋文公出逃,立过功,却没有得到赏赐。但他和介子推不一样的是他主动去问晋文公为何没有赏赐他。晋文公说:“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箭矢炮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我缺者,此复受次赏。三赏之后,故且及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晋文公看来,介子推虽然割肉奉君,让他十分感动,但只能算是“以力事我而无补我缺者”,应该受次次赏,也就是说还没轮到介子推呢。
可介子推是个淡泊名利,而且耿介之人。他在流亡近二十年的途中,虽然一心一意辅佐重耳登上王位,但是这期间也看透了狐偃这帮人,他们的一些行为让他厌恶,以致于难以忍受,于是产生了归隐之心。
狐偃以退为进,求赏赐;介子推居功不邀赏,甘老林泉,正所谓人各有志罢了。
- 上一篇:董卓挖开汉武帝墓,发现一块手帕上边写着一行字,吓的他冷汗直流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