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当人们念起唐朝诗人杜牧诗句,寄托清明哀思时,你可否知道,在《诗经》之乡、诗祖故里房县,2800年前,西周太师尹吉甫撰写的《诗经·蓼(lù)莪(é)》以其珠落玉盘的文风、催人泪下、椎心泣血的感染力,成为中华民族最早的祭祀已逝父母的奠章。 ■记者 方元
最早祭祀已逝父母古诗出自房县
4月2日,记者采访了十堰市民俗学会长、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暨生态文化研究咨询中心主任袁正洪,他自1975年开始研究十堰民俗民间文化,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搜集挖掘整理《诗经》尹吉甫文化。
他先后多次到家乡房县挖整《诗经》尹吉甫文化,专程到山西平遥、四川泸州、河北沧州南皮县等实地考察,查阅了有关史志和相关史籍,编著了40多万字的《中华诗祖尹吉甫研究》一书。
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著名诗人。《诗经》中高度称赞“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尹吉甫是西周宣王时期《诗》的总编纂者。《诗经》中已考知有《崧高》、《烝民》、《六月》、《蓼莪》、《韩奕》、《江汉》、《都人士》等篇是尹吉甫所作。“《诗经·小雅·蓼莪》催人泪下,是祭祀已逝父母的奠章。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祭祀已逝父母的奠章。”袁正洪如是说。
原诗及译文如下:
《诗经·小雅·蓼莪 》
蓼蓼(lù)者莪(é),(莪菜长得大又好)匪莪伊蒿(hāo)。(那不是莪而是蒿)哀哀父母,(我真哀伤老父母)生我劬(qú)劳。(生我勤苦把心操)蓼蓼者莪,(莪菜长得大又肥)匪莪伊(yī)蔚。(那不是莪而是蔚)哀哀父母,(我真哀伤老父母)生我劳瘁。(生我真是太劳瘁)瓶之罄矣,(盛酒小瓶已空掉)维罍(léi)之耻。(大罍应该羞耻了)鲜民之生,(寡崽与其来活着)不如死之久矣。(不如早早死去好)无父何怙(hù),(没有父亲何所依)无母何恃(shì)。(没有母亲何所靠)出则衔恤(xù),(走出门时含悲酸)入则靡至。(进门好像家没到)父兮生我,(父亲啊!养活我)母兮鞠我。(母亲啊!生了我)拊(fǔ)我畜(xù)我,(抚爱我来扶持我)长我育我。(喂大我来教育我)顾我复我,(看顾我来提携我)出入腹我。(出出进进怀抱我)欲报之德,(要想报答这恩德)昊天罔极。(恩大如天怎报啊)南山烈烈,(南山路险难登攀)飘风发发。(飘风吹得急又寒)民莫不榖(gǔ),(他人都能养父母)我独何害。(为何我独来遭难)南山律律,(南山道险难登攀)飘风弗弗。(飘风呼呼吹得寒)民莫不榖,(他人都能养父母)我独不卒。(为何我就终养难)
句句催人泪下 成为传世奠章
对这篇古诗,袁正洪做了深入浅出的解释:《诗经·蓼莪》全诗六章,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共分三层意思:首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我养我辛苦劳累,头两句以此引出。
诗人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此。莪香美可以食用,且环根而生,故又名抱娘蒿,比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比喻不成材而且还不能尽孝。诗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
后两句承此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深爱。
第三章头两句以瓶喻父母,以罍(léi)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
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
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
第四章前六句一一叙
述父母对“我”的养
育抚爱,这是把首
两章说的“劬劳”“劳瘁”的具体化。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出、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切,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就如现在京剧的唱词“声声泪,字字血”。清代名家姚际恒曾点评:“勾人眼泪全在此无数‘我’字。”
后两章第三层正承此而来,抒写遭遇不幸。头两句诗人以眼见的南山艰危难越,耳闻的飙风呼啸扑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气氛,象征着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也是诗人悲怆伤痛心情的外化。
尹吉甫著《蓼莪》背后的故事
袁正洪研究认为,西周太师尹吉甫,兮伯吉父仕西周,征战于山西平遥,传说于四川泸州、河北沧州南皮县,故里为湖北房县,食邑房,卒葬于房县。房县有许多尹吉甫的文物遗迹和民间故事。
房县80多岁的老人尹维鹏和67岁的陈伯钧老人曾向袁正洪讲述这些故事。
相传尹吉甫受封房陵,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居住在这方土地上的农户,基本上衣食无忧,年年足数交贡赋。尹氏家耕地田肥地沃,又有充足的奴隶为其耕种,年年收获甚丰,家中粮食成仓满囤,陈粮压新粮,吃不清用不尽。
宣王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连续大旱,河水枯,树林焦,田地龟裂。先是收入甚少,后是颗粒无收,老百姓的存粮早已吃光,能吃的树皮快剥光,草根也将挖完,观音土也成了饥民的食物,饥民遍野,饿殍满道,惨不忍睹。
全国大旱,天子的赈灾粮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尹吉甫知道自己家里存粮不少,于是传令家人舍粥救灾民。在他家的住宅外设东南西北四个粥场,每天煮几十大锅粥供饥民吃,百姓吸粥声不下十里。在重大的灾情面前,人人都想求生,有些人散漫无法无纪,公卿百官也无法控制,连吃带抢,不多日,粮尽仓空。
这时,尹氏家里人也同大家一样饿起饭来,尹吉甫父母年岁已高,平时吃惯了美味佳肴,这吃糠咽野菜、草根、树皮的生活,自然受不了,不幸也在这大旱年中饿死。尹吉甫得知父母饿死的消息,悲痛不已,由于国事繁忙离不开,后来尹吉甫从京城回家悼念父母,作《蓼莪》寄托哀思。
因《蓼莪》东晋建蓼莪禅寺
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实际也应该是人类社会的道德义务,《诗经·蓼莪》一诗则是以充沛情感表现这一美德最早的文学作品。尹吉甫故里房县一直传颂尹吉甫父母舍粥救灾民和尹吉甫写《蓼莪》祭祀已故父母的故事。除此外,《晋书·孝友传》载,王裒因痛父无罪处死,隐居教授,“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又《齐书·高逸传》载,顾欢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类似记载尚有,不胜枚举。
为纪念我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之一王裒泣父,东晋时,后人修建蓼莪禅寺,又名蓼莪庵,乃江南一座有名的古刹,亦为我国唯一一座孝子寺。该寺坐落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潘家镇南8公里城湾百渎村。
《小雅·蓼莪》对后世影响极大,不仅在诗文赋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诏书中也屡屡言及。《诗经》这部典籍对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房县打待尸时吟诵《蓼莪》
《诗经·蓼莪》告诉我们作为儿女要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房县民间至今还有父母等长辈去世后,打待尸时请“诗经童子”咏诵《诗经·小雅·蓼莪》,悼念父母的习俗。
经袁正洪考证,房县门古寺镇一些乡镇至今有用《诗经·蓼莪》作祭文的习俗。门古寺镇门古村一组80多岁的退休教师王天朋说,他至今记得,在自己小时候,家里的长辈过世,晚辈们就会请两名诗经童子念“蓼莪”一文作为祭文,念唱:“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长我育我,拊我畜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以表示对父母生育自己、不辞千辛万苦养育之恩的怀念、哀悼之意。诗经童子音调哀伤,表情沉痛,让来凭吊的人莫不感到悲伤、流泪。
十堰市民俗学会顾问、郧阳报老报人、今年81岁的胡继南先生说,这首诗就是要告诉人们作为儿女要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父母还在的时候,应当尽心尽力地赡养报恩,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才知道后悔。数千年前的古人,竟然能够创作出《诗经·蓼莪》这般伟大而不凡的诗作,真的让今天的人们叹为观止,每每读来总令人潸然泪下,《诗经·蓼莪》是祭祀已逝父母,催人泪下的奠章。(十堰晚报)
- 上一篇:中签协每日一签作业,水浒英雄郝思文
- 下一篇:汉川法院公开审理今年涉黑“第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