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英雄传》英文版由郝玉青翻译,第一卷《英雄诞生》已于今年2月在英国出版。
《射雕英雄传》在英国出版后大受欢迎,但书中人物名字的翻译让中国网友看了只想喷饭。
黄蓉怎么能译成黄莲花(Lotus Huang)?中国的雕和国外的秃鹫怎么能混为一谈呢?
除了武侠,歪果仁还在看什么中国小说?
当初躲在昏暗的灯光下,废寝忘食地翻看武侠小说的你,是否会想到有一天,老外也会深深地迷上郭靖黄蓉的传奇故事?
今年年初,英文版《射雕英雄传》第一册与英国读者见,引发了出版方也始料未及的热烈反响,上市首月即加印到第7版,销售火爆。美国、西班牙、德国、芬兰、巴西、葡萄牙等国家相继买下版权,尽管这本原计划出版四册的译著才刚出到第一侧。
结合前些时候,同样在国外收获好评的英文版《三体》,似乎中外人民终于在读中国小说这件事上达成一致。但要说这就找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捷径,还为时太早了。
比如这本让腐国人如痴如醉的英文版《射雕英雄传》,中国读者并不满意。与美国亚马逊上的四星和英国近九成好评形成对比的是,在中国的网站上,人们给出了尴尬的两星差评。
《射雕英雄传》在英国出版后大受欢迎。图为译者郝玉青(左)与麦理霍斯出版社编辑英格斯(右)。
——————————————————————————
信达雅,到底是件多难的事
在把中国经典文学翻译到国外这件事上,一百年来无数文学家、学者、翻译家孜孜不倦,但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外文化差异,另一方面,是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巨大难度。当《哈利波特》系列、村上春树作品的中文翻译已经成为佳话的年代,老外还在捧读半生不熟的中国名著。
比如《水浒传》,就曾经出现过《Outlaws of the Marsh》(《沼泽里的强盗》),《Water Margin》(《水边》)等英文译名,在其他语言国家,甚至还出现了《卖大饼的武大郎和不忠实妇人的故事》《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在山上的故事》等译名。外国友人拿起这本书时一脸懵逼的表情可想而知。
新《水浒传》(2010)的英文名就是“All Men are Brothers”。
看来看去,《水浒传》翻译最靠谱的还是美国作家赛珍珠女士的《All Men are Brothers》(《四海之内皆兄弟》),准确地传达了《水浒传》的精神气质。
但这一百多年来,赛珍珠式的人物可谓凤毛麟角——这位美国女作家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这样同时熟悉东西方文化的译者,可遇不可求。
名著翻译不仅走不出去,就算在国内也是费力不讨好。国内读者历来喜欢给挑翻译毛病,在豆瓣外文译本的评论区,昨天还在为英语四级转发锦鲤的众网友纷纷摇身一变成了资深翻译家,“信达雅”三个字成了他们指指点点的标准。
比如这次的《射雕》:黄蓉怎么能译成黄莲花(Lotus Huang)?中国的雕和国外的秃鹫怎么能混为一谈?但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武侠小说、《三体》成功地走出国门,真的是因为它们身上的中国气质吗?
Lotus Huang倒译回去就叫黄莲花。
或许打动外国读者的,仅仅是通俗小说里放诸四海皆准的桥段。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好看的小说也差不多。复仇、爱情、历险、夺宝,总是能戳到所有人的兴奋点,从这个层面看,《射雕英雄传》和大仲马的小说,是不是也没那么大区别?
当然,金庸作品在这些人类共有的情感之外,包裹了一层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壳,这次的《射雕英雄传》也在书后附上了长长的文字,介绍书中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但究竟有多少老外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就很难说了。
网友给金庸武侠人物翻译英文名。
——————————————————————————
从武侠片认识中国
在“走出去”的概念被提出来之前,漫长的几十年里,事实上承担向外国人介绍中国任务的文化产品,是武侠电影。
李安《卧虎藏龙》的时候,中国人还没从香港功夫电影的黄金时代里缓过神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肮脏、漆黑、闷热的录像厅里弥散复杂的气味,伙同劣质荧幕上盗版邵氏武侠片的刀光剑影、李小龙拳打脚踢的怪啸以及成龙滑稽的招式,构成了一代人光怪陆离的青春底色,也构成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等于中国功夫的刻板记忆。
《卧虎藏龙》来大陆宣传,张艺谋最开始的态度是认为这部电影“不怎样”。谁也没想到,《卧虎藏龙》转眼在北美卖了1.28亿美元,至今还是华语电影的全球票房纪录。更让张艺谋们尴尬的是,这片儿不仅美国普通民众喜闻乐见,还在奥斯卡上横扫十项提名,最终摘得包括最佳外语片在内的四个奖项。
《卧虎藏龙》的竹林打斗戏惊艳了世界。
事实证明,武侠还是一条文化走出去的快船。张艺谋马上跟着拍了《英雄》,大场面、大明星、大制作。
显然,《英雄》不完全是一部拍给中国人的电影,其中的很多镜头迎合了外国人对我们的某些想象。虽然让不少老外啧啧称赞,但片中“不杀就是和平”对刺杀秦王的简单诠释,显然不能让国内观众满意。
顶着《英雄》在国内的差评,张艺谋又接连拍出了《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在一旁按耐不住的冯小刚和陈凯歌则分别献出了《夜宴》和《无极》。电影学者戴锦华说,这一序列每看一部,都由衷地原谅了上一部。
一部接一部的武侠大片还没来得及让老外爱上中国文化,就先彻底耗尽了武侠这一类型片的元气。
2008年,好莱坞把成龙、李连杰凑一块儿拍了个《功夫之王》作为回礼,我们这才恍然大悟,美国人一直把《西游记》《七龙珠》和武侠混为一谈,到头来只记住了一点:中国人都是会飞檐走壁的。
《功夫之王》把《西游记》、《七龙珠》和中国功夫混成一堆。
——————————————————————————
除了武侠,我们还该给歪果仁看点什么?
《卧虎藏龙》在北美大热,和中国加入世贸是同一年。一部部外国小说、电影蜂拥而来,如何克服文化输送逆差、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从文学到电影,离开武侠和烹饪,我们展现给老外的中国,还是被大大窄化了。而与此同时,日本小说、美国电影、欧洲音乐在国内年青一代中的受欢迎程度,眼见着水涨船高。
2017年,心有不甘的翻译者们琢磨给老外找点新鲜内容,看来看去,瞄准了国内火热的网文。
自2014年12月到去年,北美中国网文翻译网站Wuxiaworld(武侠世界)迅速蹿升为全球Alexa排名954的网站(2017年4月7日Alexa统计数据),日均独立访问者达97.92万,日均页面浏览量达1449.22万,在全球综合排名甚至超过中国网友耳熟能详的“起点中文网”。
这些来自北美、东南亚、欧洲的读者陶醉在修真修仙、奇幻穿越的网文世界里。
Wuxiaworld上提供的玄幻小说英文版。
不过这些网文中所蕴含的的中国文化实在有限,通过它们,也很难想象老外心里会建构起一个怎样的中国。
那边厢网文出海,这边厢精英文化也没闲着。
2014年的时候,张艺谋和李安在纽约大学进行了一场对谈。一直摸不着门路的张艺谋问李安:“如何让全世界看得懂中国电影?”
李安开始很客气,让张艺谋做自己就好。在张艺谋不断地追问下,李安才露了两手真功夫:全球观众基本都在看好莱坞电影,它建立了世界电影的基本语法,针对美国电影中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中国导演应该多接受一些。说白了就是在好莱坞的外套下,讲中国故事。
可惜张艺谋好像只听懂了一半,回国就拍出了史诗巨制《长城》。既没有好莱坞的风格,更没了中国的内核。
《长城》就像电影里的怪兽一样,四不像。
话说回来,在让老外读懂中国文化这条路上,就算把金大侠推上诺奖的高位也起不到太大作用。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两部作品走出去,不是要么亦步亦趋,要么自说自话,而是电影、小说、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更加成熟、自信、丰满、精巧的中国式表达。隔壁的印度电影就是一个不错的榜样。
最后,还是要举双手双脚支持《射雕英雄传》的翻译,祝那些只看了第一册的外国书迷早日等到第二册,毕竟这种等待的焦虑,中国武侠迷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