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汉代诗歌之《古诗十九首》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汉代诗歌之《古诗十九首》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2-25 13:48:41
阅读:

何为“古诗十九首”

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还有一些无名氏的作品,这就是收在《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因作者失其姓名,萧统题为“古诗”。有人认为作者是西汉枚乘。李善认为非枚乘所作,在注中说:“或云枚乘,疑不能明也。诗云‘驱马上东门’,又云‘游戏宛与洛’,此则辞兼东都,非尽是乘明矣。”十九首诗产生的时间,马茂元的《古诗十九首初探》认为是在建安以前东汉末期的作品,从诗的内容上看,作者多是一些中小地主阶级的文人,文学史上多赞同此说。

<a href='https://www.edusy.net/tag/zhongguogudaiwenxue_41306_1.html' target='_blank'>中国古代文学</a>(先秦两汉)——汉代诗歌之《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情感内容

过去有的论者认为“十九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批评“十九首”是感伤主义没落情调集中表现的文学作品。实际上,《古诗十九首》是时代的真实生活的反映。东汉末期,社会极端混乱,政治极端黑暗,给广大人民以及一切被压抑阶层的现实生活带来的愁苦和骚动、愤怒与感伤,常通过一些在政治上受到排斥、在经济上陷入困顿的知识分子们反映在文学作品里,因此作者常面对生活现实,抒发他们对现实的感受。当时一些中小地主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家乡,外出游宦或游学,生活颠沛流离,这就是所谓游子。但是政治上的腐化和堕落已达到顶点,一般士人难以找到出路。因此,生活上的牢骚和不平,时代的哀愁与苦闷,都发泄在他们的诗作中。尽管它表现的内容比较复杂,但篇篇都是咏叹人生的抒情之作。这就是我们读《古诗十九首》所应掌握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生活遭遇。就其内容的表现方式来说,其中游子之歌与思妇之叹,构成了《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

李泽厚先生认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而《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常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其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年不满百》),“人生寄一世,奄忽如飚尘”(《今日良宴会》),“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去者日以疏》)。这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沉郁悲凉,成为当时时代的典型音调。而且一直影响到魏晋时期。这种表面看来似乎是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背后,深藏着的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是对当时黑暗统治、使人窒息的政治空气的压抑和禁锢的反抗,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以前所宣传的那套伦理道理、鬼神迷信、长生不老、谶纬宿命,都是假的,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是充满着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就要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因此,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这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在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战祸不已、死亡枕藉的现实之中,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成为人们的一种追求。这实际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所以“十九首”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内容,不可随意等同于后世的腐朽之作,它在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正如曹操等人所表现的对人生的感叹(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也包含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强烈追求的慷慨之气。

我们且来看几首作品。先看《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何不策高足,先拒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长苦辛。

这是一首愤世嫉俗、感慨自讽的诗。诗的前后两部分是鲜明的对比。前面写宴会,是写富贵,后面写贫贱苦辛。前面是虚写,后面是实写。从一虚一实的对比中把问题归结到最后一句:为什么富贵只能成为不可实现的愿望?贫贱的苦辛为何是如此长久?所以诗中表现的情感,正反映了东汉末年出身于中下层社会的一般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交相干政,政治黑暗,一般中下层知识分子穷愁潦倒,很难找到出路。因此,这些人内心的痛苦,便通过诗表现出来。诗中感叹人生如寄,世态炎凉,同时发出对社会的强烈不满。赵壹《刺世疾邪赋》后的诗“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与“人生寄一世”六句所发出的不平,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只是一个从正面揭露,一个重在抒写主观感受罢了。所以钟嵘《诗品》说这一类诗“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确如此。

这首诗中“人生寄一世”六句,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诗人感慨于人生的短暂与空虚,急于谋求功名富贵,好像很庸俗——在《古诗十九首》的其他诗里,也有许多由此而产生的及时行乐、悲观厌世等伤感情调。但应该看到,这只是表面现象。从诗人的主观思想来说,它是对不合理的黑暗现实所表示的激切的不平与强烈的讽刺。就诗的客观意义来说,它是处在封建社会里任何一个时代的失意人们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所能感受到的最切身的苦痛,也是他们想说而又不敢把它正面表现出来的心情,而这些诗往往通过抒情的手法,表现得痛快淋漓,毫无掩饰,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力和深切的真实感。因此不要因诗中感伤情调的流露而否定诗歌的现实意义。

我们再来看另一首诗《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有的人认为表现的是女子思念远行异乡的情人,是思妇之词。实际上这也是文人所作,出于游子的虚拟。游子借此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与羁旅愁怀。

这首诗写思妇对丈夫久别不归的思念和怨情。诗的前六句写丈夫在外面行行不已,越离越远,相隔遥远,会面无期。这六句写离别,但在别离的后面,却有一个隐隐约约的动乱时代的影子。生离死别的悲惨,在动乱不宁的社会里,是一种带有特征性的普遍生活现象。接下来六句写自己的相思之苦,并写出自己的猜疑,不但具体刻画出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而且表现出在这种痛苦之中细腻的心理活动与心理变化。结尾哀叹年华易逝,并转而勉强安慰自己。全诗措辞明白浅显,但内涵却异常丰富而深厚,变曲尽致地表达了一个思妇的心曲。

写游子思妇的,还有《青青河畔草》《去者日以疏》《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等。此外还有一首《迢迢牵牛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苦苦思念的心情,借牛郎织女的故事,抒发民间男女相互爱慕的真挚感情,以及对现实中爱情婚姻不合理的愤懑,也是一首非常美的诗。牛郎织女的故事在先秦时代已见传说,《诗经•小雅•大东》就有“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诗句,班固《西都赋》也有“左牵牛而右织女”的句子。可见牛郎织女的故事为人们所熟悉。后来宋代的词人秦观写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也化用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

《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的艺术特色首先是长于抒情。它善于运用优美而单纯的语言,通过回环复沓,反复咏叹等表现手法来制造气氛,所谓“从容涵泳,自然生其气象”。如前面所举的《行行重行行》,从开头都体现了这一特色。其中一些复沓的句子,如“行行重行行”“相去万余里”“道路阻且长”“相去日已远”等,反复抒发一个相近似的意思来逐层加深其所表现的情感,起到一唱三叹之功效。而且善于用融情入景、寓情于景的手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如《迢迢牵牛星》抒写男女离别之情,通篇写景,而情在其中,诗中“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几句,把织女的形象和景物结合起来,虽只觉得好像是泛泛写景,而织女的愁思却不知不觉的点出来了。

其次是善用客观习见的事物,用比兴的手法,来表现深刻而曲折的主观心情。如《行行重行行》中“胡马”“越鸟”“白日”“浮云”“衣带日已缓”等,这些事物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把深厚的感情,用精当的比喻和形象来表达,具体而深刻。

第三是诗的语言简括而自然,明白晓畅,不刻意求工求深,而意蕴自然丰厚,韵味各有特色,可以看出民歌的传统影响。《古诗十九首》中的诗,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像“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明月何皎皎》)等,都是平淡无奇之语,却内涵深刻。还有许多叠字的巧妙连用,双关语的自然融入,都可以说明《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还有一点要提及的是,《古诗十九首》是文人创作,是抒情诗,但又是文人学习乐府民歌的产物。如何看待这二者的继承性?乐府民歌的特点是叙事性。乐府民歌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事是客观现象,“哀乐”是主观感受,是情感,二者本不可分割。由于文化素养的不同,民间创作只是把社会生活经历、事件叙述出来,便成了叙事诗。文人虽向乐府民歌学习,但并不止步于简单的记录生活事件与经历,而是重在抒发自己心中的感受,把生活中的愁苦骚动、人世间的离欢悲合、际遇中的忧思悲愤,经过个人的情感过滤的升华,贯注在诗歌之中,因此产生了抒情佳作。当然,文人创作也吸收了乐府民歌的某些抒情技巧,保持了民歌朴素自然、平易流畅的特色。文人制作,把语言锤炼得更为精粹。熔事于情,概括凝结为人生的咏叹,于是出现了“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抒情短诗。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阶段,它对于建安时期五言诗的兴盛,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刘勰甚至认为它堪称“五言之冠冕”,可见地位之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