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美舍河湿地生态修复(5)
玉龙泉西湖旁的龙婆西湖庙。
美舍河,出羊山,过沙坡水库,穿府城,绕五公祠,下夏瑶村,从长堤路奔流入海,悠悠23.86公里,最终归入琼州海峡。去年以来,海口大力开展城市更新工作,对美舍河展开水体综合治理后,河底水草丰茂,两岸树木葱郁,白鹭蹁跹,鱼儿游弋,水质不断好转,美舍河的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今的美舍河是一条美景之河,也是海口地区的文脉之河。纵观历史,美舍河流经的琼山素有“琼台福地”的美称,东坡书院、琼台书院、丘濬、海瑞、薛远、许子伟……美舍河畔人杰地灵,文物古迹众多,有些古建筑历经世事沧桑,仍然迄立于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有些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灰飞烟灭,唯留杂草向人间。
凤翔湿地公园风光旖旎的乾坤湖。
美舍河源头:玉龙泉兼收并蓄
千百年来,作为海口的母亲河,美舍河孕育了琼州大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海口人。
在不少古人记载中,美舍河源头为玉龙泉西湖。永兴镇东端的玉龙泉西湖,被羊山地区常见的火山石包围着湖的四周,数个泉眼从石缝中喷涌而出。初次到访的人观看之后很难想象,一眼碗口大小的泉水,竟然通过一路兼收并蓄,形成了宽阔的美舍河,蜿蜒流淌20余公里,纵贯海口南北,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海口人,一路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诗词歌赋和民间传说。
谈到玉龙泉就不得不说说玉龙泉西湖旁的龙婆西湖庙。龙婆西湖庙由一座庙门、二进悬山式主建筑、两间横厢房组成。庙宇右侧有11块石碑,根据碑文推断,最早的一块石碑立于明朝天启年间,碑文上主要记录了龙婆西湖庙的改扩建、修缮以及求雨的内容。
现在的龙婆西湖庙虽是红墙绿瓦的样式,但据民俗专家介绍,龙婆西湖庙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的庙宇是由火山石构成,造型样式极其简易,在龙婆西湖庙的后山还能看到当时的遗迹。目前,龙婆西湖庙除了被列入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外,当地百姓也自发地进行看护和修缮。
曾经坐落于国兴大道南侧夏瑶村的明昌塔。
石塔村文峰塔:海南最早创建的文魁古塔
位于琼山区城南路石塔村,附近的高坡上曾有一座名为文峰塔的石塔,是海南历史上最早创建的一座文魁古塔。
据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介绍,文峰塔的确切建造时间已不可考,史料记载,清代重建后的文峰塔有七层,以灰砖石筑成,外观呈圆锥形状,塔门向北。文峰塔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塔前还有三重庙宇,一口终年不枯的水井。庙门前的一条小路直达美舍河畔,是当地村民取水的必经之路。由于该塔能使文运兴盛的传说,加之美舍河畔风景秀丽,重建后的文峰塔成为清代海南名胜古迹之一,吸引许多士子游览祈福。
当时琼州百姓传说文峰塔关乎琼州文运盛衰。文峰塔修建以前,琼州岛富贵不出三代,清官不出三代,自文峰塔修建以后,琼州富贵矣。而该塔仅清朝史上就因被台风摧毁而经历四次重修,每每重建后即有琼州学子赴京乡试屡屡中举折桂佳讯,而每逢塔塌的60年中中举者却寥寥无几。
如今,文峰塔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周围已经被村民用作菜园,可以看见的只剩塔基废墟,还有几块灰砖石散落杂草中。当初塔里供奉的三宝头像已被砸毁,只剩像身,如今被存放在距文峰塔遗址不远处的会文坊古庙。塔里还供奉如来像,已不见踪迹,无处可寻,塔顶和部分灰砖石也在当时被村民用水泥浇筑保护起来存放在会文坊戏台。至此,文峰塔遗迹不复存在,仅留荒草向人间。
“文峰塔的存在对整个琼州的古韵意义重大,如今却落此境地,实在可惜。”2018年1月17日上午,为深入挖掘琼山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好历史遗存,琼山区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人员前往石塔村对文峰塔遗址进行实地调研。村民谈到文峰塔,无不摇头叹息,而今距离文峰塔被摧毁已有将近60年,村民们希望能够重建文峰塔,重现当初的辉煌,唤醒琼州悠悠古韵。
凤翔湿地公园仙人峒。
仙人峒:“仙气”千古流芳
“远七里,近七里,不远不近在七里。”这是《琼山县志》、《琼州府志》等史志中记载的一句古碑文,原刻于仙人峒内石板上,数百年来,这几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古谶成了仙人峒的不解之谜。
仙人峒,位于海口市凤翔路南边约300米处,地处迈瀛村的北边,道博龙湖的东边。站在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的最高点,向北望去,越过道博龙湖,依稀可见一大块石壁矗立在岸边台地,即为“仙人峒”。“仙人峒”坐北朝南,顶部为平直石壁,宽约9米,高约10米。石壁上有两处古代石刻,一处石刻位于石壁正中央,为横款“石室仙踪”四个大字,题款为“万历庚戌春”“温陵邓钟书”。据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介绍,此石刻应为明万历年间广东琼崖副总兵邓钟所刻。另一处石刻位于石壁左上角,为竖款“瀛惠庵此界”五个大字,这个瀛惠庵也是邓钟在洞前创建,今日已无迹可寻。
海口市文物局局长王大新表示,目前仙人峒的考古工作已经结束,已经将石壁上的石刻内容进行了拓印,用于考古研究和资料保存。仙人峒已申请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被列为海口市首批62个城市更新示范性项目之一,文物部门将结合考古发现和史书记载,或将复原其历史景观,并结合周边片区的升级打造,成为一处人文景观,让“仙气”千古流芳。
美舍河水流经历史古迹五公祠。
五公祠:海南第一楼崇祀五公激励后人
海口市博物馆门前的九曲石桥下美舍河流水潺潺,对面就是红墙碧瓦、游客众多的五公祠景区。
五公祠景区由五公祠、苏公祠、伏波祠等一组道教文化风貌建筑群构成。据史志记载,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于绍圣四年(1097年)被贬来琼,借寓在城东的金粟庵(今五公祠景区内)。《琼山县文物志》记载:南宋时,世人曾在苏轼寓居的客房题名“东坡读书处”,元代在此开设“东坡书院”,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副使戴熺将书院改建成苏公祠,以后多次重修,现为清代建筑格式。也有书籍称,苏东坡北归第二年(1101年)仙逝于江苏常州时,琼州士人闻讯,即在双泉旁他读书的地方建起“东坡书院”,院中立其石像以为纪念,也称“东坡祠”。
五公祠内的浮粟泉。
五公祠堂有东西南三面门,内有供奉五公的牌位,当时建成之后就是海南岛最高的木制结构楼。在楼的正前方,分别竖立着唐代宰相李德裕、宋代宰相李纲、赵鼎、大学士李光、胡铨五位历史名人的雕像。五公先后被贬海南,为海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海南人民所怀念;他们的凛然正气和高贵品质,为海南人民所崇拜。清朝光绪十五年,雷琼道台朱采督建五公祠,又称海南第一楼,以崇祀五公。
五公祠设东西两斋及观稼堂、学圃堂,整个楼为楼阁歇山顶建筑,主色调是鲜艳的红色,由十根火山石柱子和十八根木柱支撑,没有用到一钉一铁,全木制造,榫卯结构。解放后多次维修,在古建筑历史学上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五公英烈气,千古海南潮”,五公祠大楼木柱上的对联让人感怀五公的凛然正气和高贵品质。王大新告诉记者,五公祠之所以能称为海南第一楼,除了是当时海南岛最高的木制结构楼外,他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和这五位先贤有关,“祭祀的这五公大都是人民心中的民族英雄,雷琼道台朱采督建五公祠,也是从精神上激励民众抵御外敌,保卫家园。”
记者 龙易强/文 石中华/图
(海口网1月29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