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寓言故事,其知名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寓意被确认为面对困难,“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无论是徐悲鸿的油画《愚公移山》,还是毛泽东的文章《愚公移山》;无论是郭沫若的历史剧《愚公移山》,还是流行歌曲《愚公移山》,都把愚公移山的精神视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民族精神的象征。这种精神鼓舞、激励、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理想而不屈地奋斗,获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可以说,这篇古代寓言的作用很大。
道家阴盘奇门遁甲思维讲究“阴阳通变为大道”,那么用阴阳通变的思维如何去解读这部经典之作呢?
原文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有经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愚公移山》其中就有阐述这样的奥义。上士是积极求道的人,他们听到道的真言,会义无返顾地去实行,去探索,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他们的行动,正如愚公的子孙们,会不计所有地“杂然相许”的;而中士是指那些闻道后将信将疑的人,他们还有顾虑,尚存利害之心,正如愚公的老伴,要“献疑”的;而下士那就正如智叟式的人物,心中无道,很粗鄙,闻道之后马上嘲笑、讥讽、挖苦、调侃不已。而那个“孀妻弱子”,不正是“弱者道之用”的形象诠释吗?天帝的出现,正是我国道家学说的反映,是列子“虚静”主张的化身,本身是自由、洒脱的心灵象征。移山,移走的是心中“有形”的山,有形会阻隔人心的悟性,它妨碍得道;移走了,心灵就是坦途,心灵才能洒脱,才能自由。这大概就是“大象无形”的内涵吧!
寓言中,“愚公”和“移山”放在一起看时,这两个词本身就构成谐趣;再看他的宏伟想法,更感到可笑了,愚公能有多高,与“高万仞”的大山相比,反差简直是太强烈了,再说他都快九十岁了;而在“其妻献疑”时,子孙们不假思索的“杂然相许”真叫人啼笑皆非,“渤海之尾”,那时多远的地方啊!何况又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箕畚”能装多少土石呢?一年才运送一趟!愚公啊愚公,实在是太愚了。作者的叙述智慧,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十分荒诞的虚拟时空,似乎你不笑都不行。于是,就在这时,智叟出场了,智叟替很多人说出了心里话。无数的智叟已经出场,好戏就要到高潮了。但是且慢,智叟所嘲笑的重点是他抓住了愚公的“残年余力”之弱,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弱之道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就是“而山不加增”。正是,太极之道,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是智叟一类根本想不到的真理!于是乎:河曲智叟亡以应。
寓言之后,留给读者的印象里,愚公是个大器晚成的道者,他是“明道若昧”的形象化人物,表面是在做愚蠢可笑的事,但最后不论如何解读,我们都会感到真正可笑的不是愚公而是智叟: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愚是智的反面,智是愚的反面。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正言若反”的论述方法,也暗合了道家阴盘奇门遁甲思维里的阴阳通变之道。
《愚公移山》用形象的寓言故事讲出了“道”的奥义,可谓曲尽阴盘奇门遁甲思维智慧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