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上来就就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天宝三载。
看起来平淡无常,殊不知就在这一年,许多祸根悄然种下。
天宝三载,是公元744年。
唐玄宗在位的第三十三年,他在两年前因为同辈弟兄两人死了,五十七岁的李隆基已经感觉到人生迟暮,为了冲掉这股晦气,于是他就决定起个新的年号。
毕竟开元这个年号用了二十九年,国家太平无事,他自以为已经把这个头开好了,所以有必要换个年号。
换个什么年号呢?
正在他想着换个什么名字的时候,有个叫田同秀的小官做梦,梦见太上老君在函谷关丹凤楼接见了他,告诉他说我当年出函谷关的时候在在尹喜的故居埋下了一个桃符。
李隆基听说后大喜,赶忙派人去函谷关挖,真的挖出来一个桃符。
这是天降祥瑞啊,于是改元天宝。
这个时候李隆基已经不是三十多年前诛杀韦皇后,灭掉太平公主的李三郎了,他已经衰弱得要从这些子虚乌有的东西中寻找自信了。
天宝这个年号用了两年,他忽然又有了主意。
决定不再称年,改称为载。
所以天宝元年,天宝二年,然后是天宝三载。
这莫名其妙的改名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不知他发现,还是别人为他进谏的,他们发现“唐尧、虞舜时纪年用载“。
李隆基“见贤思齐”,立刻决定也用载来代替年。
这时候在李隆基的心里,他觉得自己已经可以比肩儒家理想型的君王尧舜禹汤了。
这一字之变,足以看出李隆基的心境,他已经从那个夙兴夜寐、励精图治的君王蜕变为一个好大喜功、骄傲自满的皇帝。
甚至他连“大”也不好了,“功”也不喜了。
他开始厌恶这没完没了的朝政,只想着和自己最爱的女人一起归隐林泉,享受岁月静好。
因为就在这一年,杨太真光明正大地入宫了。
之前这个可人儿一直以为皇帝母亲祈福的名义,住在道观里,太真就是她的道号。
所以就在天宝三载,杨玉环进入宫为妃,虽然是妃,但礼遇一如皇后,宫人给她取了一个新的称呼“娘子”。
从此以后杨家“姊妹弟兄皆列土”————杨氏干政开始拉开了序幕。
白居易的诗里说李隆基的生活是“从此君王不早朝。”
李隆基何止不早朝,他想要退休。
天子要巡守四方,李隆基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巡行回来之后,就厌倦了外出,如今软香暖玉在怀,他怎么舍得外出。
偏偏他最爱的宰相李林甫揣摩了他的心思,处处迎合他。
你举办考试,我就一个也不录取,告诉你野无遗贤。
你不想出巡,我就增加税赋,让国库瞬间充盈。
你想要幻像,我就给你吹最大的肥皂泡,反正他在历史上公认的本领就是“口蜜腹剑”,腹剑是留给手下人的,皇帝自然看不见,这口蜜却把李隆基舔得飘飘欲仙。
李隆基觉得自己找对了宰相,他先后任命过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许多明相,他以为这个人比前面所有的宰相都能干。
于是就在天宝三载,他要把权力交给这位宰相。
身边最信任的宦官高力士说了几句表示反对的话,李隆基立刻变了脸色,吓得高力士再不敢进言。
身边最忠心人的话都听不进去,遑论其他人。
所以就在这一年,李林甫把另一个宰相人选户部尚书裴宽排挤出朝廷。
安禄山在这一年以平卢节度使身份开始兼任范阳节度使,他的权力开始膨胀——已经没有人可以阻止他了。
这一年看似平淡无常,一切都在悄然发生改变,当我们站在时间的这一头往后看,就会发现历史的河流在这一年拐了一个弯。
天宝三载,在盛唐文坛上也有两件事值得一提。
第一件便是八十六岁的贺知章告老还乡。
《长安十二时辰》里把他咋朝廷的角色说得很重要,似乎林九郎(原型为李林甫)都颇忌惮。
其实贺知章为官将近五十载,他才华横溢,名冠当时,他做的官,不管是丽正殿修书使、集贤院学士、还是秘书监都是文职,跟实权关系不大,李林甫才不会把他放在心上。
实际上贺知章辞官回家的时候,根本不是如同电视剧里所演的那样冷冷清清。
贺知章走的时候,玄宗为他赋诗,百官送行。
他的忘年交李白也在送别队伍里,李白为他写的诗流传至今: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他把贺知章比作了王羲之。
李白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一年他也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这是一个好听的说法,其实就是把李白赶出了长安城。
骄傲的诗人写下名句“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一定是别人嫉妒我的才华,才把我赶出了长安城。
长安已经不是开元年间那个包容并蓄、求贤若渴的长安。
离开长安,这一年李白来到了洛阳,在这里他遇见了唐诗另一个高峰人物——杜甫。
这一年李白四十四岁,杜甫三十三岁。
李白名满天下,杜甫才名未显,是李白的迷弟。
李白带着他四处游历、作诗,更主要的炼丹。
杜甫写: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虽然丹药没练成,喝酒的快乐却终生难忘。
中国的诗圣和诗仙就这样相遇了,宛如两条奔腾的江河汇流,恰似最最亮的两颗星星一起照耀在夜空。
照亮这大唐盛世最后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