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学习内经」灵枢·第七十八篇 九针论

「学习内经」灵枢·第七十八篇 九针论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1-28 13:06:24
阅读:
「学习内经」灵枢·第七十八篇 九针论

《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九针论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

【翻译】黄帝说:我听你讲述的九针理论,真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呀!但是我还有些问题不能领悟。请问九针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根据什么命名的呢?

【原文】歧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翻译】岐伯说:九针的产生,取法于天地间普遍的数理关系。天地的数理,从一起始,到九而终止。与这种自然数理相对应第一种针取法于天,第二种针取法于地,第三种针取法于人,第四种针取法于四时,第五种针取法于五音,第六种针取法于六律,第七种针取法于七星,第八种针取法于八风,第九种针取法于九野。

【原文】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

【翻译】黄帝说:九针是怎样与自然数理相应的呢?

【原文】歧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

【翻译】岐伯说:古代的圣人们,创立了自然数理是从一到九,因此把大地定为九个分野。若九与九相乘,从而产生了黄锺数(阴阳六律中从黄锺至应锺的三分损益法,就是建立在这九九八十一数理之上的,事物内部的演变与发展,都有数理在其中),九针之数就是与此相对应的。

【原文】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

【翻译】第一种针,比象于天,天属阳。在人体五脏中,肺主呼吸,外与天气相应;肺的位置最高,称为五脏六腑的华盖,犹如天空覆盖万物一样。肺外合于皮毛,皮毛位于体表,属阳分。根据这种情况制成镌针,其式样,必须针头大,针尖锐利,从而便于浅刺而容易控制针刺深度。这种针用于治疗邪在皮肤的病证,用来开泄阳气,解表退热。

【原文】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翻译】第二种针,比象于地,地属土,人体与土相应的是肌肉。因此制成圆针,针的式样,取其针身又圆又直,针尖呈卵圆形,适用于治疗邪气在肌肉的病证,针刺时不能损伤分肉,如果损伤了分肉就会使脾气衰竭。

【原文】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物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

【翻译】第三种针,比象于人,人之所以能够成长和维持生命活动,有赖于血脉的输给和营养,所以为了适应治疗血脉的病证,制成锶针,取其针身大,针尖圆而钝,用它可以按压穴3位;疏通血脉,引导正气得以充实,使邪气自然外出,以防因刺人过深而引邪内陷。

【原文】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

【翻译】第四种针,比象于四时,四时的意思是,如果四时八风的贼风邪气,侵人人体的经络中,能使血脉留滞瘀结,而形成经久不愈的顽固性疾病。为了治疗这种疾病,所以制成锋针,取其针身圆直、针尖锋利,用于刺络放血,开瘀泻热,使得顽固性疾病得以根除。

【原文】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

【翻译】第五种针,比象于五音,音为五数,位于一、九两数中间。一数,代表冬至一阳初生之时,月建在子;九数,代表夏至阳气极盛之时,月建在午。而五数正当一到九数的中央,暑往寒来,阴阳消长的变迁,由此可分。这比喻人体阴阳也是处于两端,相互别离,寒热不调,而相互搏结,使肉腐化脓,则形成痈肿。这种病适用铍针治疗,取其针的末端如同剑刃一样锋利,用以刺破痈肿、排出脓血。

【原文】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厘,且员其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翻译】第六种针,比象于六律,因六律六吕,高低有节,协调阴阳四时,可以与四季中的十二月相应,与人体的十二经脉相合。如果贼风邪气侵入人的经络,使阴阳失调、气血壅闭、营卫不行,就会发生急性发作的痹证。因此制成员利针,取其针状如长毛,圆而锐利,针身中段略粗大,适用于刺治急性病。

【原文】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

【翻译】第七种针,比象于北斗七星,在人体应于七窍。人的通身分布着许多孔窍,类如天空星辰密布,如果外邪从孔窍侵入经络之间而久留不去,使气血凝滞,就会发生痛痹。为了治疗此类疾病,所以制成毫针,取其针尖微细稍长,好像蚊虻的嘴那样。刺治时,手法要轻,慢慢地进针,轻微地提插。有了针感以后,要长时间留针,从而使正气得到充实,邪气一经消散,真气随即恢复。在出针以后,正气就可得到抚养。

【原文】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

【翻译】第八种针,比象于八方之风,在人应于肱部和股部的肩、肘、髋、膝八处大关节。如果来自八方的贼风邪气侵袭人体,就会深入而留止在骨缝、腰背、关节及腠理之间,而形成邪深在里的痹证。故制成长针,取其针身长而针尖锋利,这样就可以刺治邪深病久的痹证。

【原文】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留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挺,其锋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

【翻译】第九种针,比象于九野,应于人的周身关节、骨缝和皮肤之间。如果邪气过盛,在体内逐渐蔓延,出现浮肿而状似风水病。这是由于水气流注,不能通过关节,以致肌肤积水而出现水肿。为治疗这种疾患,制成大针,取其针尖如杖而粗大,针锋微圆,用它通利关节,通达气机,以消除积水。

【原文】黄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

【翻译】黄帝问:针的长短有一定的度数吗?

【原文】歧伯曰:一曰铁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二曰员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间气。三曰鍉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五曰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六曰员利针,取法于厘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七曰毫针,取注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八曰长针,取法于綦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者也。九曰大针,取法于锋针,其锋微员,长四寸,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也。针形毕矣,此九针大小长短法也。

【翻译】岐伯说:第一种是镶针,模仿巾针的式样制成。其针头较大,在距离针的末端约半寸许处,针尖部突出,呈箭头状,针的长度为一寸六分。适用于浅刺,以通利疏泄在体表的阳气,主治热在头身的病证。第二种是圆针,模仿絮针的式样制成。针身圆直如竹管状,针尖呈卵圆形,长一寸六分。主治邪气在分肉间的疾病。第三种是锶针,模仿黍米的形状制成,圆而微尖。长三寸半。用它按摩经脉,行气活血,以驱邪气外出。第四种是锋针,也是模仿絮针的式样制成,针身圆直,针尖锋利,长一寸六分,用它来泻热,刺络放血。第五种是铍针,模仿剑锋制成,宽二分半,长四寸。主治寒热搏结而形成痈肿化脓的病证,可以用它切刺排脓,来清除热毒。第六种是员利针,模仿长毛的形状制成。此种针型针尖长而针身短,可以深刺一寸六分,可治痈肿、痹证。第七种是毫针,是模仿毫毛的形状制成,长一寸六分,主治寒热痛痹在络脉的病证。第八种是长针,模仿锋针的形状制成。但针锋略圆,长四寸。主治阳气不能通过关节而积水成肿的病证。以上所述,就是九针的形状及其大小长短的情况。

【原文】黄帝曰: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

【翻译】黄帝说:我想了解一下人体各部与九野是怎样相应的。

【原文】歧伯曰: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中戊申己未。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脏应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所主左右上下身体有痈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溃治之,是谓天忌日也。

【翻译】岐伯说:请让我谈谈身形应九野的情况吧。春夏属阳,气从左而升,所以人的左足应于东北方的艮宫,在节气应于立春,其所值的是戊寅日、己丑口;左胁应于正东方的震宫,节气应于春分,其所值的是乙卯口;左手应于东南方的巽宫,在节气应于立夏,其所值的是戊辰口、己巳前胸、咽喉、头面应于南方的离宫,在节气应于夏至,正是阳气极盛的时候,其所值的是丙午日;秋冬属阴,阴气从右而降,自上而下,所以右手应于西南方的坤宫,在节气应于立秋,其所值的是戊申日、己未日;右胁应于正西方的兑宫,在节气应于秋分,其所值的是辛酉日;右足应于西北方的干宫,在节气应于立冬,其所值的是戊戌日、己亥日;腰、尻、下窍应于正北方的坎宫,在节气应于冬至,这是阴气极盛,其所值的是壬子六腑和胸膈以下的肝、脾、肾三脏,应于中宫,它的大禁日期是太一移居各宫所在之日以及各戊己日。上述九者,可以测候八正所在之处。按照九宫所主左右上下的方位,凡身体各部患有痈肿的,如果要进行治疗,切不可在它相应的时日里,刺破排脓,这就是所谓的天忌日。

【原文】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于灸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喝,治之以甘药。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形。

【翻译】形体安逸而精神苦闷的人,疾病多发生在经脉,治疗时适宜用针法和灸法;形体过于劳苦,但精神愉快的人,疾病多发生于筋,治疗时适宜温熨导引的方法;形体和精神都很舒适而好逸恶劳的人,疾病多发生在肌肉,宜用针和砭石刺治;形体劳苦、精神也苦闷的人,多发生声嘶咽塞或呼吸不利,宜用各种味甘的药物调治;屡受惊恐而形神不安的人,筋脉气血不通,多发生肢体麻木不仁,治疗时,适宜用药酒和按摩。以上是五种形志生病各自的特点和治法。

【原文】五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六腑气,胆为怒,胃为气逆哕,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

【翻译】五脏之气失调,各有所主的病证心气不舒,发生嗳气;肺气不利,则发生咳嗽;肝气郁结,则表现多语;脾气不和,发生吞酸;肾气衰惫,出现呵欠频作。六腑之气失调,各有所主的病证胆气郁而不舒,易于发怒;胃气上逆则为呕吐呃逆;小肠不能泌别清浊,大肠传导失常,则形成泄泻;膀胱气虚而不能约束,则出现遗尿;下焦不通,水液泛溢,则积水为肿。

【原文】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

【翻译】饮食五味入胃后,按其属性各归所合的脏腑酸味属木人于肝,辛味属金人于肺,苦味属火入于心,甘味属土人于脾,咸味属水入于肾,这就是五味各自所入的脏腑。

【原文】五并: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脏也。

【翻译】五脏精气并人一脏的病证;精气并入于肝,则肝气抑郁,而生忧虑;并人于心,则心气有余而出现喜笑不休;并入于肺,则肺气郁结,而出现悲哀不止;并人于肾,则水盛火衰,而出现心悸善恐;并入于脾,使脾盛而胆虚,则出现胆怯畏惧。这就是五脏精气并于一脏所发生的各种病证。

【原文】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脏气所恶也。

【翻译】五脏按其不同的性能,各有所厌恶肝主筋,风能引起筋的拘急,所以厌恶风;心主血脉,高热能伤血脉,所以厌恶热;肺主气,寒则气滞不宣,所以厌恶寒;肾属水,其性喜润,所以厌恶燥;脾属土,其性喜燥,所以厌恶湿。这就是五脏有所厌恶的具体表现。

【原文】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

【翻译】五脏各有所化生的水液心脏主化生汗液,肝脏主化生泪液,肺脏主化生涕液,肾脏主化生唾液,脾脏主化生涎液。这就是五液的出处。

【原文】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

【翻译】五种疲劳过度所致的损伤久视则伤血,久卧则伤气,久坐则伤肌肉,久立则伤骨,久行则伤筋,这就是五种长期疲劳对人体损伤的具体情况。

【原文】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翻译】五味归于五脏,按其属性,各有一定的走向酸味入肝,肝主筋,故酸走筋;辛味入肺,肺主气,故辛走气;苦味人心,心主血,故苦走血;咸味人肾,肾主骨,所以咸走骨;甘味人脾,脾主肌肉,所以甘走肉,这就是五味走向各部的具体情况。

【原文】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栽也,命曰五栽。

【翻译】节制饮食的五种情况酸性收敛,筋喜柔而不喜收敛,所以筋病不宜多食酸味;辛味发散,气宜聚敛不喜发散,所以气病不宜多食辛味;咸能软坚,骨宜坚不喜软,所以骨病不宜多食咸味;苦味主燥,血不喜燥,所以血病不宜多食苦味;甘味壅滞,肌肉不喜壅滞,所以肌肉病变不宜多食甘味。即使是自己最爱吃的东西,也不要吃得过多,必须自己加以节制,适可而止,这就是节制饮食五味的具体情况。

【原文】五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翻译】五脏之病的发生,各有其部位与不同的季节肾为阴脏而主骨,则肾阴的病多发生在骨;心为阳脏而主血,则心阳的病多发生在血;脾为阴脏而主肌肉,则脾阴的病多发生在肌肉;肝为阳脏而主春,则属于肝脏的阳病发源于冬季;肺为阴脏而主秋,则属于肺脏的阴病发源于夏季。

【原文】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瘅;邪入于阳,转则为癫疾;邪入于阴,转则为喑;阳入之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

【翻译】邪气侵扰的五种病变邪气人于阳分而阳盛热极,能使神志受扰而发生狂证;邪气入于阴分而阴寒至极,能使营血凝滞,发生血痹证;邪气人于阳分,阳与邪相搏,则发生头部巅顶的疾患;邪气人于阴分,阴与邪相搏,则导致喑哑。阳分的邪气入于阴分,病人则安静沉默;阴分的邪气出于阳分,病人则躁动易怒。

【原文】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翻译】五脏各有所藏的精神意识活动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和志。

【原文】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

【翻译】五脏对躯体各部分分别有其所主心主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

【原文】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故曰: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血恶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足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

【翻译】在六经中有气血多少的不同,因此,在针刺治疗疾病时,应根据气血的多少制定治疗法则。气多血多的,司以用泻法;气少血少的,就不能用泻法。阳明经中多血多气,所以针刺时,既可以泻其气,又可以泻其血;太阳经中多血少气,所以针刺时,只宜泻其血,不宜泻其气;少阳经中多气少血,针刺时只宜泻其气,不宜泻其血;太阴经中多血少气,针刺时只宜泻其血,不宜泻其气;厥阴经中多血少气,针刺时只宜泻其血,不宜泻其气;少阴经中多气少血,针刺时只宜涯气,不宜泻血。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肘经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这是足三阴绍与足三阳经的表里配合关系。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为慕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太阳小肠经与于少阴心经为表里,这是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的表里配合关系。■

【来源:黄帝内经网,本文按王洪图、贺娟主编的《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校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3月第二版】

相关推荐

  • 「学习内经」灵枢·第七十八篇 九针论

    黄帝内经灵枢,【原文】歧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诗词赏析
  • 「学习内经」灵枢·第六十篇 玉版

    黄帝内经灵枢,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故。【翻译】黄帝说:小小的针具是一种微不足道的东西,你却说它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我认为这是过分夸大了它的作用。

    诗词赏析
  • 黄帝内经素问序

    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素问序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於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诗词赏析
  • 《黄帝内经》之灵枢·五色

    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

    诗词赏析
  •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一)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从今天开始,我们正式进入学习黄帝内经原文阶段,黄帝内经的讲解大致按照这几个方向进行学习:1.每篇文章开篇进行题解2。

    诗词赏析
  • 《黄帝内经》之灵枢·卫气行

    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

    诗词赏析
  •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讲),莲医群微课音频整理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讲授:彦东整理:恒素一心秋心居士上古天真论“上古天真论”是我们今天这一讲的篇名,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黄帝内经》的版本。

    诗词赏析
  • 「学习内经」灵枢·第八十一篇 痈疽

    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痈疽原文和白话文翻译:黄帝曰:余闻肠胃受榖,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

    诗词赏析
  • 自古逢秋悲寂寥!一穴解千愁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后,秋风逐渐明显,此时国内一些地区花木凋零,难免让人产生惆怅、悲伤之感。若要“使志安宁”、“收敛神气”,不妨来学学这招,帮你理气解秋郁!穴名膻,指胸前脂肪筋膜;中,指胸中;该穴在心前正中,居于胸膜之内,故名膻中。取穴仰卧位取穴,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即在两乳头两线的中点处。

    美文欣赏
  • 《黄帝内经》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黄帝内经原文,今日江苏窦郎中和咸阳燕燕着实到得早,且是联袂而来。壮族姑娘方方喜容满面笑道:“这是一起洒扫庭除来了”。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