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贺兰山下龙泉成,塞北江南犹有名。绿荫芳树合于此,初秋之际果香飘。情怀浓郁展人文,历史悠久底蕴深。薪火不息重传承,文明之地和睦兴。
龙泉村风光航拍图。摄影:徐浩伦
龙泉村,位于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长胜街道,东衔星海湖、沙湖景区,西依贺兰山,北邻北武当生态旅游景区,田园风光、乡村民俗、历史遗迹及塞北文化在此地交融,是一座颇具特色的古村落。8月13日下午,第十四届全国网络媒体宁夏行采访团来到此地。
龙泉村村史馆展示墙。摄影:孔夏
该村面积共8平方公里,住户355户1164人。此地的高效设施农业展示生产区和特色经济林生产区,将文化性、娱乐性融为一体,可开展各种采摘、教育、文化等活动,体验农耕文化,学习现代技术,陶冶文化情操,是石嘴山市文化旅游品牌的又一亮点。独特地理优势,使该村基本形成了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基础。
龙泉村农业园一角。摄影:孔夏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训家规集中体现了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龙泉村注重家风传承,尊重传统,注重内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良好的家风,潜移默化影响当地民众,通过耳濡目染、身体力行,使其成为一种内在积淀。
龙泉村家风家训馆展示墙。摄影:孔夏
讲解员讲解龙泉村家风传承。摄影:孔夏
时间淹没平庸往事,随风消逝。而民俗文化,蕴含中华文化的积累与嬗递,即使时光淡去其简单与温馨,其承载的历史活力,仍传递生命之感,唤起人们的思考与眷恋,借此感受历史,汲取文化信念与力量。作为传统文化的余脉,民俗文化以其本身的独特光辉,展现其与众不同的一面。龙泉村民俗文化馆有近百件馆藏,耕犁、农家绣虎头鞋、汉代酿酒陶罐、粮票等,不一而足。这不仅见证农耕文明的沧桑巨变,更展现了宁夏大武口地区民俗文化的无限魅力。
民俗文化馆内一景。摄影:孔夏
民俗文化馆内部分展品。摄影:孔夏
自然风光秀丽,村里有50多棵百年枣树、核桃树和9个天然的泉眼;人文风情浓郁,龙泉村民俗博物馆、家风家训馆,及村庄旁边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汉代古墓等,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游客走进村庄,了解村庄……
据了解,“十三五”时期,是龙泉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脱贫攻坚冲刺阶段,为优化环境、培育增收支柱产业、带动全民创收,实现物质、精神“双丰收”,龙泉村制定了以下未来发展规划:
深化协调发展,优化发展空间,打造“开放龙泉村”。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创新驱动发展、生机公共服务管理水平,逐步打造完成美丽、开放、富裕、和谐的龙泉村。按照大武口区“十三五”行政规划要求,以生态建设和“美丽村庄”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夯实美丽村庄建设基础。
推进绿色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美丽龙泉村”。站位全局,进一步发挥交通、信息“双高速”带动作用,以“龙泉山庄”等现有产业和“汉代古墓”“烽火台”等历史文化古迹为“磁力点”,深入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发展规划,逐步实现集“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农家乐”式龙泉村。
助力创新发展,培育新増长点,打造“富裕龙泉村”。稳步推进以“体闲庄园”、“度假村”为载体的休闲观光特色农业快速发展,鼓励带动一批中小规模良种畜禽养殖业,逐步形成产业链交叉、产业合作的“循环经济”增收模式。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创业引导作用和“劳务——企业双向选择”平台作用,带动一批人扎根创业、一批人转移就业,不断提升农民人均收入。
践行共享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打造“和谐龙泉村”。充分发挥好基层民主管理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优化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严格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和惠民政策。突出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着力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重点抓好适龄劳动力就业、村集体增收、特殊人群关爱,全面确保村民公平享有各项村级公共服务,共同实现“全面小康”。(中国西藏网 记者/孔夏)
- 上一篇:诗词 贺新郎
- 下一篇:历代诗词咏荷花,也是美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