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下对于弘一法师为何出家为僧,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有人因推测的破产说、遁世说、幻灭说、失恋说、政界失意说等等,都只是对李叔同的猜测,然而世俗的眼光里都只是看着因果,不知大师心中所想所念,然则对于活在人世间的追求而言,大多只是身外之物,无愧于心,无妄于形便是最大的追求。
李叔同出家之时,人世间的名利已经做到了最好,名利双收的他放弃这一切遁入空门,放下了所有的执念,多年以后相爱颇深的妻子雪子与之相见也难以明白,他为何如此。然则李叔同是李叔同,弘一是弘一,不再是贪图世间的荣华富贵,皈依佛门,一生追求普渡众生,追求心中的平静和大爱。
哪怕是多年相爱的雪子,千里来寻,希望它能够还俗,能够活在爱他的人身边。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
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普通人的出家原因在他的身上难以找到合理地解释。世俗间的一切他都拥有着,他却毅然的选择放弃,选择大爱,选择普渡众生。《送别》之中的每一句都是诗意,也都是写着悲伤和凄凉,这也成为人们对于弘一法师出家原因的猜测,然而这首词创作于他出家的五年之前,虽然心境凄凉,然则不至于五年之后才发作。
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丰子恺与弘一法师相交颇深,他对于弘一的了解也让他的“人生三层楼”论,显得更加可信。
丰子恺认为,人对于生活的追求可分为三层,物质,名誉,精神。当一个人在世俗之间已经得到了最大的满足时,选择宗教追求信仰,成为了一种新的思想境界。世间之事可望而不可及的太多,但是痛苦也来自于此,欲望太多而欲求不满时,也就有了痛苦,佛门的清净无求,堪破世俗的烦恼,或许弘一法师也算是摆脱尘世的烦恼吧。
弘一法师对于世俗生活的追求已经得到了满足。选择努力去探求人生的究竟,就像是中世纪的许多科学家一样,宗教的神学如同一种归宿一样,让这样想要探寻世间真谛的人为之着迷。世间命运的纷乱,难以解释,但是任何一个宗教的信仰都能给虔诚者带来心安,带来这一切问题的答案。出家后,他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世间的大道,难以猜透,但须恪守,也许就在生活的点滴之间。
弘一法师在物质已得到最大满足,同时,艺术也达到了很高境界,所以才“必然”地升华到宗教中。实际上,丰子恺的说法有一定的准确性,弘一法师在出家之后,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更加的有心得,画作诗歌,全都渐入佳境,终成一代大师。
或许是追求心安,也或许是追求世间的大爱,然而这样一位大师,他已经完成了他活着想要的一切,在他的追求里,做到了圆满。让人敬仰,心之所愿,可望可及。这便是最大的心安了吧。
对于出家之人来说清心寡欲,一餐一饭,一丝一缕,皆是恩赐。花草雨露,蛇虫鸟兽,皆为大道。或许弘一法师对这一切的理解,让他的内心得到了足够的安宁,也让他的艺术境界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李叔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