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汉代称卑移山。
贺兰山这个名称,最早记载于《隋书·赵仲卿传》。贺兰山一称的由来,据唐杜佑《通典》的突厥条载:“突厥谓驳马为‘曷拉”。“曷拉”即“贺兰”。又据《元和郡县志》记载:“贺兰山在(保静)县西九十三里,山多树林,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
此后一些史籍如《读史方舆纪要》《朔方道志》等相互转抄,均谓贺兰山为驳马或骏马。更有人将“北人”附会为蒙古人,因而说“贺兰”是蒙古语骏马的意思。
“贺兰”一词,正如通晓蒙古语的人所知,无论是“骏马”还是“驳马”,蒙古语都不叫贺兰。那么“贺兰”一词究竟从何而来呢?这要从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说起。
“贺兰”一词,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晋书·北狄匈奴传》,在当时迁入内地的十九种匈奴部落中,有一种叫“贺赖部”。“兰”,赖语转耳”,贺兰就是“贺赖”的音。
据记载,贺兰既是部族名,又是一种姓氏。如北朝时,北周鲜卑人贺兰祥,唐朝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宋朝著名道士贺兰栖真等。贺兰氏随着鲜卑人的逐渐汉化,以后改为贺氏由于匈奴贺兰部曾于晋太康年间驻牧于贺兰山地区,于是这座山便称为贺兰山。
这种以民族部落命名的山名还有一处,宁夏大武口至石嘴山带的乞伏山便是。据记载:“东北抵河,其抵河之处亦名乞伏山”。这是由于三国时期,乞伏鲜卑人曾驻牧于此,因而这一段山就被称作乞伏山。
由此看来,许多山名与少数民族部落名称有很大的关系。
贺兰山只是其中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