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红泥火炉何处寻?

红泥火炉何处寻?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2-09 06:24:19
阅读:

“红麟不暖瓶笙噎,炉灰一片晴雪”。宋代的一个深夜,诗人蒋捷带着宿醉醒来,发现燃烧的炭(红麟)火力微弱,暖瓶里的水也不热了,发不出笙音般的沸腾声。没有了火光,炉灰是似雪般的白。

相信仅仅是看到这一幕幕,诗人都会打个冷颤。他用棉被把自己裹得更严实,开始怀念春风三月,即使寒气逼人,慵懒的诗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起身去加炭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冬则更甚,那一阵阵深入骨缝的寒意逼得人不住打颤,让人心生怯意。如果说阳春三月是种享受,那冬,则只能熬过。然而,文人雅致,熬冬也带上了丝丝文气,他们发明出了一种九九消寒图:素梅一支,梅开九朵,每朵又有九瓣,九九八十一,正对应《九九歌》中所唱的天数。冬至日起,每日染红一瓣梅花,素梅燃尽则寒消,大地回温,春江水暖。

红泥火炉何处寻?

九九消寒图(网络图)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忍受得了这种干熬,古人们还有其他取暖妙招,或是借火之热, 或是借水之温。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赶在下雪前,暖上小酒,点上炉子,邀请朋友前来围炉对酒,岂不妙哉?

火炉,又叫熏笼。说来简单,就是在泥盆上编一个竹罩笼。罩笼编织时,刻意做的稀疏有孔,搁上炭火,热量从孔溢出,带给人们温暖。火炉不仅可以烤火,还可熏香、熏被。

屋外天寒地冻之时,全家人穿的暖暖的,围笼而坐,喝茶聊天,尽享天伦,格外温馨。饿了还可以在炭火中烧点红薯、花生,尽享美食!

红泥火炉何处寻?

古人用熏笼取暖的场景(网络图)

根据不同需求,熏笼有大小之分,小巧者可以手提,大者可能高达1米,能坐还能睡在上面,《红楼梦》里面就有“晴雯只在熏笼上围坐”描述。关于小巧的熏笼,还有个故事。传说,隋炀帝南巡到江苏江都时正值深秋,天寒地冻。江都县官许伍为了取悦于皇帝,专门吩咐铜匠做了一只精致的小铜炉,放置着火炭,供隋炀帝取暖用。炀帝很是喜欢,捧在手上,称之为“手炉”。有手炉,还有脚炉,供暖脚用的。

除了小火炉,古人还用专门的炭火盆来供暖。取暖的同时还可以烹茶、热酒、煮粥,或是在炉灰中烤栗子,烘芋头。到了清代,甚至还利用火盆慢慢燃烧的特点,发明出了“炭墼子红烧肉”这道独特的美食。

木炭的燃烧速度略快,为了提高使用效率,聪明的古人便把木炭加工成“炭墼”。把木炭研磨碎,用米汤搅拌,放在圆形模子中,制成圆柱形成品。炭墼的圆径一般和冬天取暖所用火盆口径大小相合。

这样加工成的炭墼特别耐燃,一块可以烧上一昼夜,而且火候控制较好,不会过旺。看到暖暖的炭火,人们不禁想到干脆就把炖肉的砂锅搁上面得了,一举两得。

红泥火炉何处寻?

于是,暖阁中一只火盆上,一小罐红烧肉慢慢炖着,食物的香气随着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妙。且不提此等让人垂涎的美味的发明,仅仅是充分利用供暖资源不浪费一点热量这一点,就让我们惊叹不已!

值得一提的还有,为了控制火温,延迟炭壑的燃烧速度,古人在火盆里会堆放大量细灰。细灰是由植物叶秆煅烧而成,每逢秋季,人们将蒿、豆秸等植物叶、秆反复烧锻,再炼制成雪一般洁白的灰粉,作为火盆专用‘冬灰”。

火盆里堆满似雪的细灰,漂亮又整洁,即使细节也处理得雅致,古人生活果然考究。

除了火之热,古人也会利用水之温来取暖。“千金买脚婆, 夜夜睡到明。”能让黄庭坚睡个安稳觉的东西就是汤婆子。此物宋时已有,也称为“锡夫人” 、“汤媳” 或是“脚婆” 。

其实,汤婆子就是古代热水袋。一般为黄铜制成的扁圆南瓜状, 上方有个开口,开口带有螺帽。热水从这个口子灌进去,冬夜睡前灌满热水, 罩上布套放于被窝取暖,即使到了第二天天亮也不会太凉。早上起床后,可以把里面的水倒出来洗脸刷牙, 一点也不浪费。

红泥火炉何处寻?

制作精美的汤婆子(网络图)

如此好用的器皿难怪黄庭坚千金也愿抛,由此可见,汤婆子普通百姓是消费不起的,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以此法取暖。出现这样的情形的原因,怕是因为汤婆子大多由锡、铜等价格不菲的金属铸造而成。

上个世纪,情况有所好转,人们陆续发明生产出了汤婆子的各种替代品:有的以搪瓷、白铁为原材料,有的甚至以陶瓷为原材料。改革开放前后,还有些聪明的农村人把热水灌入使用过的医用生理盐水瓶,塞以橡皮塞后把这种暖脚瓶放进被窝中来御寒。

如今,形式多样的橡胶热水袋、电热水袋等御寒商品层出不穷,而且功能多样,不仅可以暖脚、暖手,还能暖全身。然而,总是少了些古人的雅致。

熏香的暖阁中,通红的火炉煮着香气扑鼻的食物,厚厚的帘幕低垂抵御着严寒,人们或是慵懒地蜷在寝帐中小憩,或是盘坐在炉边和朋友小酌,此情此景,哪里寻?

红泥火炉何处寻?

--------------------------------

参考文献:

《古人的防寒术》,余平,《青春期健康》,2014-01-15

《古代取暖器》,顾建平 ,《龙门阵》,2012-02-01

相关推荐

  • 红泥火炉何处寻?

    红泥小火炉,“红麟不暖瓶笙噎,炉灰一片晴雪”。宋代的一个深夜,诗人蒋捷带着宿醉醒来,发现燃烧的炭(红麟)火力微弱,暖瓶里的水也不热了,发不出笙音般的沸腾声。没有了火光,炉灰是似雪般的白。相信仅仅是看到这一幕幕,诗人都会打个冷颤。

    诗词赏析
  • 起义军的危机的前夜:走向巅峰的瓦岗军

    瓦岗军,与高句丽两败俱伤的战争后,隋炀帝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不再强大的武力和怎么也打不完的农民起义。而这数百只农民起义军最终汇集成了三支主力军,而其中势力最大的,便是瓦岗军。

    文章阅读
  • 《红楼梦》中的经典诗词,谁解其中之味?

    红楼梦经典诗词,《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诗词赏析
  • 中国诗词,太美了

    中国诗词,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黄庭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温如)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唐寅)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美文欣赏
  • 张若虚和杨广等几个人的《春江花月夜》您更喜欢哪一首?

    南朝乐府民歌,这个问题讨论得比较激烈,从评论中可以看出,很多人知道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但是并不太清楚《春江花月夜》是一个乐府古题,不知道有很多诗人做过以此为题的诗。

    佳句赏析
  • 鉴景:到青神中岩寺来一场文化之旅

    中岩寺,青神县旅游资源丰富,山水秀美、文化灿烂,是广为人知的“东坡初恋地,国际竹艺城”。千古名山古中岩、中国

    美文欣赏
  • 成语“中流砥柱”典出何处?而今砥柱安在?你游过吗?

    中流砥柱,三门峡水力发电大坝在屹立河心的砥柱石上,原本有“照我来”三个遒劲突兀,一米见方的大字,船只顺流面来,远远可见,柱立河心,上面刻字,自有道理在其中,原来,这柱石正面对着神门、鬼门、人门的黄河“三门”,夺门而来的滔沼河水、以空前凶猛之势向它袭来,然后抱柱而过。

    美文欣赏
  • 瓦岗军洛口大捷后威震中原,为何仅一年后就烟消云散了?

    瓦岗军,并于大业十三年春,指挥瓦岗军取得了洛口大捷,占领了隋朝第一大粮仓——兴洛仓。随后,瓦岗军原首领翟让让位于李密,李密成为瓦岗军的头号首领,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仅仅一年后,气势如此之盛的瓦岗军又烟消云散了,这是为什么呢。

    文章阅读
  • 尚师徒战秦琼是怎么回事?尚师徒为何不愿投靠瓦岗军?

    瓦岗军,“四宝大将”尚师徒是小说《兴唐传》和《说唐演义全传》里虚构的人物,尚师徒在隋唐英雄榜上排名第十位,是位智勇双全、文武兼修、为人忠肝义胆的人物,有隋朝第一儒将的称号。

    文章阅读
  • 瓦岗军起义

    瓦岗军,瓦岗农民起义,在历史舞台上活动了七、八年时间,动员了上百万的群众,转战中原,“破化及,摧世充,声动万里,威行四方”。

    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