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留学生来自亚洲诸国,通过七条主要路线到达西北内陆。
首先说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概念,“留学生”这个词就出现在中国的唐朝时期。
当然了,它的发明者是当时的日本政府。日本政府把跟随遣唐使来到中国的留学生分成两种,一种是跟随遣唐使到中国,然后再和遣唐使一起回国,这种学生叫做“还学生”。还有一类是到了中国之后长期居留在中国学习,这种人叫做“留学生”。
唐朝的文化教育发达,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中心。日本、新罗、高丽,百济,就是今天的朝鲜地区,包括今天的尼泊尔、印度、越南,柬埔寨、印尼、爪哇,缅甸和斯里兰卡,都有大批的留学生在长安留学。
在所有的派遣留学生的国家中,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次数和人数最多的国家是日本,早在隋朝的时候,日本就拍了两批留学生和前随使团来到中国,在唐代之后日本又正式派遣遣唐使来过13批留学生,有的留学生甚至要留学二三十年,比如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
其中阿倍仲麻吕,汉名叫晁衡,学成之后留在了长安,他先后在中国生活了54年,最后甚至是死于中国,他在中国的时候还和李白这些大诗人,结下了很好的友谊。又一次传闻晁衡遇难,李白写诗纪念这位好友,最后证实是一场乌龙。
在盛唐时候的长安人口号称有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市,当时居住在长安的外国人有几千人,那么在国子监学习的留学生一般有几百名,所以题目里面提到的所谓10万留学生这个数字,肯定是不准确的。
那么再介绍一下,当时的留学生的管理制度。
当时的留学生归谁管,归鸿胪寺管,鸿胪寺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唐朝的一个外交部,他不但是,外交的事务性部门,也是外国留学生的一个管理的机构。外国来唐朝留学的学生必须在鸿胪寺进行学籍的登记,按照规定,然后由唐朝供给学生生活必需品,同时接洽上课的事宜。
鸿胪寺是留学生的管理机构,那么国子监就是留学生的教育机构。
外国的留学生一般都是在安排在国子监学习,刚来的这些外国学生因为中文水平比较差,所以派一些人进行辅导。留学生也分为学问生,请益生和还学生三种。想要长期留学和深造的叫学问生;来中国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和造诣的,来进修的这些人叫做请益生。还有一种就是跟随遣唐使一起来再一起回去,这种叫做还学生。各国留学生除了学习传统的经学,文学,法律等学科之外,还有一些人专门学习中国的艺术和一些工匠工艺。比如日本有人来学习中国的书画,学习中国的中医,这些唐朝先进的文化和技艺带回国家之后,也促进了各国的这些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发展。
最后一个问题,当时这些人是从哪里,通过什么样的一个交通方式来到长安的呢?
唐代的陆路和海路都是四通八达,东北有很多的线路可以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向西有丝绸之路的扩展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可以到中亚、阿拉伯、红海,向南可以到南洋诸岛。
在《新唐书 地理志》中就记载:其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者七: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鹘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
七条道路到中国,条条大路通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