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乐女歌手王菲有一首名作《红豆》,传唱非常广泛,据说,这首歌在创作的时候,曲作者柳重言是一边想着王菲会怎么唱,一边创作谱出来的曲;而词作者林夕在创作的时候是看到电视上播放日剧,剧中内容是女主角煮着红豆,因为心里想着要说分手,就把红豆煮糊了。于是,林夕一边跟着剧情一边就想歌词,最后写出了《红豆》的歌词,我们知道,《红豆》最终成了真正的经典流行歌曲。
其实在唐代,最流行的流行歌曲也是以红豆为题材的,曲名叫《相思》,“安史之乱”后,唐代著名歌手李龟年流落江南,这首名曲《相思》他经常演唱,听者无不动容。这首歌的曲作者当然是李龟年自己,而词作者,正是大诗人王维。之前读了一大批王维的山水田圆诗,今天我们来看这首《相思》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本名相思子,藤本,茎细弱,多分枝。羽状复叶,荚果长圆形,果瓣革质,成熟时开裂,有种子2-6粒;种子椭圆形,平滑具光泽,上部约三分之二为鲜红色,下部三分之一为黑色。花期3-6月,果期9-10月。因此此诗在《王右丞集》里,第二句为“秋来发几枝”,因此,春或秋“发几枝”都说得通,但因为植物多为春天发芽,因此我们采用了流行版本。
其实还有一种红豆植物是指常绿乔木红豆树,别名相思树,据说它才是真正的红豆、相思豆(种子全红)。这种树就叫红豆树:豆科,乔木。春季开花,蝶形花冠,白色或淡红色,圆锥花序。荚果木质,长椭圆形,种子鲜红色,光亮。产于中国中部和华东地区,供观赏;木材坚重,红色,花纹美丽,为优良的雕刻和细木工用材。我们平常说的相思豆各有所指,不必深究。
红豆结实而出的种子鲜红而浑圆,晶莹如珊瑚,因此南方人常常用以镶嵌饰物,有传说说古代一女子,因丈夫死于边地,哭泣不止死于树下,由此化为为红豆,于是人们称呼这种植物为相思子,植物学上的归属也是“豆科相思子属植物”,显然,也是来自这个传说。
这种植物为什么称为相思子,除了传说,原因可能还有一个:即红豆种子中含有一种称为相思豆毒蛋白(Abrine)的蛋白质,此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误食时会中毒,严重时甚至会丧命。而相思最苦,常常也使人苦楚难熬,比如后来温庭筠写“入骨相思知不知”,可见相思之苦。红豆由此联想而生“相思子”的名字顺理成章。不过,这里的红豆代表的相思,不仅仅指男女情爱的相思,也用来指朋友的相思。这首诗另有一名《江上赠李龟年》,显然,这是王维赠送给朋友李龟年的诗作。
李龟年,唐时乐工,善歌,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同时代的诗人王维、杜甫、李瑞都跟他交好,最重要的是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因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开始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回来说诗本身,起句“红豆生南国”,既写红豆的产地,又写朋友所在之地,语言浅白,但因为红豆的“相思子”意象,这一句简单的语句,又有丰富的意味蕴含其中。次句:“春来发几枝?”只是轻轻一问,承接首句,春天来了,红豆发了几枝啊?红豆是友情的象征,此处一问,像是与远方亲密的朋友见面了,又确因不在身边而生此一问,两地相隔的感觉又写了出来,春天了,你那边的红豆又发了几枝?像给远方好友的一句平平常常的问话,却透出了无尽的思念。王维善用此法,比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你来的时候,窗前那株寒梅有没有开花呢?都是轻轻的一问,但却蕴藏深深的思乡情意。
第三句“愿君多采撷”,像遥远的叮咛,你多采撷一些红豆吧,为什么要多采撷呢,当然是因为红豆能寄托相思之意,希望你能因为看到红豆,想到我。古代的文人,多用采撷植物来寄托情感,如折柳送别,取“柳”字的谐音“留”以表达挽留之意,许多植物都被古人赋于了不同的意义,比如平常说的花中四君子,梅指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象征高洁志士;兰多为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象征世间贤达;竹则因之筛风弄月,虚心向上,清雅澹泊,常拿来比喻谦谦君子;菊的性情是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文人们就拿来象征世外隐者。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提到某种植物,往往代指的就是这种植物象征的意象。此处再次提到红豆,当然强化的就是相思之情了。“多采撷”自然就是“勿忘我”,反面是“休采撷”,那当然是指“忘了我”。而最末一句,“此物最相思”又一次强调,只有红豆才是最惹人爱恋,最让人不能忘怀的事物,像是给“多采撷”找足理由。全诗围绕红豆不断铺排,不断强调,反复咏叹红豆,不断深化相思情绪,却只在最后才点明“相思”的内涵。
全诗都是最浅白、最朴素的语言,只讲一种事物:红豆,借此不断强化的也只有一种情感:相思,象遥远的问询,又似殷勤的叮咛,语言朴素,但情感真挚,倾诉的都是无尽的相思。难怪李龟年不断地咏唱,最终《相思》成了流行歌曲。语浅情深正是流行经典的特质。
(【唐诗闲读】之20,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