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乾隆中叶,大清王朝气运鼎盛,秦腔兴盛;孙星衍与洪亮吉酷嗜秦音

乾隆中叶,大清王朝气运鼎盛,秦腔兴盛;孙星衍与洪亮吉酷嗜秦音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2-07 08:59:34
阅读:

作者:史遇春

我是秦人,自幼即爱秦音。

这里所谓的秦音,即众口所说之秦腔。

对于秦腔的爱好,虽然没有到痴迷的程度;但是,闲来无事,听它、学它,倒可以说是我人生之中的一大日常必备之事。

要说秦腔可以为乐,对我,倒是不尽然;但是,秦腔在我,可以解忧,确是亲身经验。

关于秦腔的种种、关于秦腔与我的诸端,在其他文字中,我已多有提及。

今天,不说我看秦腔、不写我思秦腔。

本文,说一说清代的人是如何看待秦腔、如何记述秦腔的。

本文出自清人李岳瑞的笔记《悔逸斋笔乘》中《孙渊如、洪北江嗜秦音》一节。

清朝时,中国的曲歌,以徽腔与秦腔为两大宗。

所谓徽腔,即徽调,既是徽剧的旧称,亦指徽剧所用的腔调。徽腔主要为吹腔、高拨子和二黄;后也用西皮、高腔、昆腔等。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 (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年间,徽班进京演出之后,徽腔对京剧腔调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年间的举人徐珂在其《清稗类钞·戏剧·徽调戏》:“ 程长庚 亦挟技入都,於是始有徽调。”

说到徽腔,重点介绍一下二黄。

作为戏曲唱腔的二黄,一般而言,都说是来自安徽,形成于鄂东与安徽毗邻地区。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二黄都同西皮腔调并用,合称“皮黄”。在湘剧、桂剧等剧种里,二黄又称“南路”,同西皮称“北路”相对,或合称“南北路”。在皮黄中,二黄凝重,西皮明朗。清代初期,西皮是汉调的主要唱腔,二黄是徽调的主要唱腔。清中叶,西皮、二黄开始合流。至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公元1821年~公元1850年)年间,徽、汉二调在北京成为京剧的基本唱腔。

不过,二黄调名的来由,秦人也有其说,道是,二黄是陕南地区仅次于南路秦腔(即汉调桄桄)的大型剧种。音乐唱腔,与皮黄系统各剧种基本相同,以“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干,帮与京剧接近。其二黄由来,在陕西省有各种说法,皆与湖北“黄岗”说、江西“宜黄”说、安徽“石牌”说不合,而与陕西直接关系。据安康汉调艺人世代流传,都说二黄是在本地土调“黄腔”基础上受南北曲与兄弟剧种的影响发展演变而成。而所谓“黄腔”,在陕南三共本属“出格”、“变调”之意。如此,则“二黄”也许是西秦腔在陕西的“变调”之意。在汉水流域,旧有“一清二黄三月(两湖写作“越”)调,梆子跟上胡吵闹“之说。二黄名称或与此相应。至于有人写“黄”为“簧”,是否因原来曾用笛和唢呐伴奏,尚待查考决定。清代咸阳刘古愚、蒲城张东白、民国时富平王绍猷、乾县范紫东等前代学人,相继考察,同谓二黄乃“秦声吹腔古调新声”。这种说法是有它的道理的。它与“西皮调”东传的时间,虽然有先有后,但其渊源则同属早期“陇东调”、“西秦腔”在江汉流域的分支,与现称的梆子秦腔同源异流,以致在清朝中叶秦腔艺人、汉调艺人与微调艺人先后同台,才成为可能,也因此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这一剧种。

乾隆中叶,大清王朝气运鼎盛,秦腔兴盛;孙星衍与洪亮吉酷嗜秦音

说完徽调,再看秦腔。

所谓的秦腔,就是梆子。这里的“梆子”,其实就是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江苏梆子(豫剧的徐州称呼)等。

秦腔,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桄桄”声)。

因为徽腔和秦腔各有特色,所以,在清朝时,这两个剧种的受众也有很大的不同。

演绎徽腔的徽剧,其主要观众为士大夫阶层。

以秦音见长的秦腔,则为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那个时候,贩夫、走卒、妇人、孺子等,这一阶层的人群中,几乎没有不喜欢秦腔的。

清朝早期,秦腔只盛行于中国的北方。

到清朝末期,秦腔在长江以南也已经是很普通的曲歌、很普遍的存在了。

那些不喜欢秦腔的人,对秦腔的评价是:

急微噍杀。

意即其唱腔中声音急促、不舒缓。

并且批评秦腔说是,这是北方边鄙地区的杀伐之声。

自古及今,评论乐曲,都主张并信奉“亡国之音哀以思”一说。

清末,很多人坚持认为,秦腔的曲调,以及它在清末的流行,就是对“亡国之音哀以思”最好的说明。

“亡国之音哀以思”一语,出自《礼记·乐记》: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大意如下:

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的内心。情感在心中激荡,便会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声音组合成有节奏的旋律,就成为音乐。所以说,太平盛世的音乐,安详而快乐,这是政治宽和的表现;乱离时代的音乐,哀怨而愤怒,这是政治乖谬的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是相通的。

就是因为不喜欢、甚至是厌恶秦腔,清末,一些人认为秦腔就是“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明证。这种论调一起,以至于很多人都开始对秦腔抱持了非常负面的态度。

但是,仔细思索,一切又似乎并非随风倒者所能真切体会。

乾隆中叶,大清王朝气运鼎盛,秦腔兴盛;孙星衍与洪亮吉酷嗜秦音

其实,秦腔在清代的兴起,还远在徽剧以前。

清高宗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6年)中叶,秦腔就已经在京师之中非常昌盛了。

孙渊如(星衍)、洪北江(亮吉)两位大家,都对秦腔十分酷爱。

笔记《悔逸斋笔乘》的作者清人李岳瑞曾经在京师厂肆的一家书店中,见到过一个小册子,提名做《秦云小谱》(因为撰写笔记时,已经是二十三年以后的事情了,所以,笔记作者多此明并不十分确定)。

这本小册子中所记载的,全都是毕秋帆(沅)在陕西任巡抚期间,当时比较精妙绝伦的伶人的小传,这里面多记述的伶人,全都擅长秦腔。

这本小册子里,还记载了孙渊如(星衍)、洪北江(亮吉)两位先生的言辞,说是:

“中国所有的曲歌,比较高雅的,也仅仅能够合上商音的音节、旋律。”

所谓商音,就是指旋律以商调为主音的乐声,其声多悲凉哀怨。

“中国的曲歌之中,偶尔有那么一、二节能够合上宫音的音节、旋律的,可惜的是,就其全篇而言,则无法称之为宫音。”

所谓宫音,就是指旋律以宫调为主音的乐声,其声正方而好义。

“只有秦地的梆子(秦腔为梆子腔,前文又述),演剧者无论生、旦、净、末,只要一开口,就是黄钟大吕,合于中音的音节、旋律。”

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

大吕,六种阴律的第一律。黄钟声调最宏大响亮。

后多以“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并且,秦腔之中,没有一个字会混人商音、徵音。之所以如此,猜想是天籁自然所致,不是人力所能强行达到的。”

商音,五音之一,亦指旋律以商调为主音的乐声,其声悲凉哀怨。

徵音,五音之一,亦指旋律以徵调为主音的乐声,其声高亢磅礴。

因为要把国运的兴亡和乐曲的盛衰联系起来,所以,有人还说:昆曲在明朝末年十分繁盛的理由就在于昆曲预示着明朝的衰亡。

昆曲的特点是:

清丽悲切、凄美婉转。

听了昆曲之后,触情动心处常常让人为之泪下。

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拿此时昆曲的兴盛与明王朝的江山日暮连接,还是满符合实情的。

等到清朝乾隆中叶的时候,其时,清王朝的气运鼎盛。这个时候,人心安乐,生活和顺,表现在音乐旋律上,就是秦腔的兴盛。

秦腔雍容圆厚的特色,正是天下大治时,规谏的音声。

虽然实况大约如此,但是,要把这话和清朝末期的人说起来,就像是拿南极对北极,反差会非常大。

笔记作者李岳瑞说,自己不懂得音律,而且,虽然自己就是秦人,但是,却非常不喜欢听梆子。

就其观察思索,清末一些人对秦腔的论述,也不过是牵强攀扯之语罢了,也不见得就有真见识。

不知这世界上真的有万宝常这个人吗?

如果真有,笔记作者真相拜望他一番。

(文中音乐方面的知识,我很贫乏,就只能按照自己浅显的理解书写了。有不对的地方,还请方家批评教正。)

文中相关资料补充。

孙星衍。

孙星衍(公元1753年~公元1818年),字伯渊、渊如,阳湖县(今常州市区)人。生于观子巷(今和平南路),后迁居双桂坊。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殿试榜眼,历任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再升刑部郎中。后任道台、署理按察使等职,清廉有政声。清仁宗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任代山东布政使时,称病告假回乡;三年后,客居扬州,参与校刊《全唐文》;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主持南京钟山书院。先后主讲泰州安定书院、绍兴书院、杭州诂经精舍等书院,乐育英才;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66岁,病逝。生平钻研经史文学音训之学,旁及诸子百家。精于金石碑版,工篆隶书,尤精校勘,辑刊《平津馆丛书》、《岱南阁丛书》堪称善本。勤于著述,积30多年之功,集古今各经学家成就,刊成《尚书古今文注疏》,标志清代古文经学达到高峰,孙星衍因此成为乾嘉学派(古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还著有《周易集解》、《寰宇访碑录》、《孙氏家藏书目录内外篇》、《芳茂山人诗录》等多种文集。

洪亮吉。

洪亮吉,先世祖籍安徽歙县洪坑,三十七世洪璟曾任山西大同知府,其子洪公采为洪亮吉的祖父,入赘于常州赵氏,娶康熙四十八年状元赵熊诏之女为妻,从此定居常州。洪亮吉生于清高宗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九月三日(10月17日),卒于清仁宗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五月十二日(6月24日)。自幼丧父,刻苦读书,以词章考据闻名,尤其擅长舆地。与同里黄景仁、孙星衍友善,并得袁枚、蒋士铨的赏识。屡试不中,先后充安徽学政朱筠、陕西巡抚毕沅等幕府。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44岁时终于以一甲第二名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编纂官。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担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后督贵州学政,任内为贵州各府书院购置经、史、《通典》、《文选》等方面图书,提高了贵州学术水平。嘉庆元年(公元1795年)回京供职,入直上书房,教授皇曾孙奕纯读书。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以征邪教疏为题考试翰林和詹事,洪亮吉著文,力陈内外弊政数千言,为时所忌,以弟丧辞职回乡。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为大学士朱圭起用,参与编修《高宗实录》;同年,上书《乞假将归留别成亲王极言时政启》,触怒嘉庆帝,下狱并定死罪;后改为流放伊犁;百日之后,即被释放回籍。从此家居撰述至终。

毕沅。

毕沅(公元1730年~公元1797年)清代官员、学者。字纕蘅,亦字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内阁中书,军机处章京,修撰,侍读,甘肃巩秦阶道,陕西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河南巡抚,湖广总督等。清仁宗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死后二年,因案牵连,被抄家,革世职。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

万宝常。

万宝常(生年不详~约公元595年),隋代音乐家,江南人。其父大通曾从梁朝部将归附北齐,后图谋逃返江南,事情泄露被杀;因株连获罪,配充乐户,成为乐工。万宝常是一位音乐奇才,一次,与人吃饭,论及音乐,没有乐器,就随手持箸,在几个食器上敲起来,居然诸音俱备,颇为动听。当他提出八十四调理论时,有人哂笑他,以为是纸上谈兵式的谬论,他却能自如地在实践中运用这一理论,出手成曲,令人赞叹不已。还有一次,听宫中奏乐后,忍不住泪如雨下,说:“声音如此尖历悲哀,天下人将互相残杀矣。”时值盛世,众人皆以为是胡言,大业末年,天下群雄并起,果大乱。

(全文结束)

乾隆中叶,大清王朝气运鼎盛,秦腔兴盛;孙星衍与洪亮吉酷嗜秦音

相关推荐

  • 乾隆中叶,大清王朝气运鼎盛,秦腔兴盛;孙星衍与洪亮吉酷嗜秦音

    洪亮吉,作者:史遇春我是秦人,自幼即爱秦音。这里所谓的秦音,即众口所说之秦腔。对于秦腔的爱好,虽然没有到痴迷的程度;但是,闲来无事,听它、学它,倒可以说是我人生之中的一大日常必备之事。要说秦腔可以为乐,对我,倒是不尽然;但是,秦腔在我,可以解忧,确是亲身经验。

    诗词赏析
  • 十部必读的中国近代文学名著,什么是你心中的“四大名著”?

    中国文学名著,1.《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

    美文欣赏
  • 沸腾!一大波陕西人聚集在宝鸡,只为记忆深处最难忘的……

    难忘的,相信很多陕西人记忆深处都会有这种场景那时候电视还没有那么普及家家户户的收音机里都传来同一种声音在有了黑白电视机的时候一家老小又围坐在一起守候同一节目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每个地方都会搭起戏台子唱起同一曲目你肯定会问大家是在干什么呢?

    佳句赏析
  • 每天推荐一部纪录片:《望长安》为三秦大地勾勒波澜壮阔历史画卷

    望长安,哈喽,大家好,今天给大家推荐《望长安》这部纪录片,希望大家喜欢。分析了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深层原因,并通过对陕南、关中、陕北三地众多历史细节的诠释,演绎了一个个文化故事,为三秦大地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文章阅读
  • 陕西——华阴老腔

    华阴县,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久演不衰。

    诗词赏析
  • 姜玉阳《子时过》|我希望曾经辉煌的歌手不被埋没

    子时过,那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夜未睡,窗外蒙蒙亮,公鸡打鸣,自己浑身就像做了一夜的运动,所有的肌肉都在充血,感觉自己能一拳打死一头牛,然而,事实却是,我的身体被掏空

    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