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红楼梦》 诗文整理解析(共207篇不间断接续)
开篇语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他那行云流水般的散文中处处浸透着诗词的芬芳。红楼梦中的大量诗词曲赋,犹如镶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和明星,闪耀出奇异的光芒。红楼梦在中国小说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有口皆碑,无人不晓——
然而,在中国诗词史上的地位却还没有被人们所确认的,即是红楼梦中的诗词地位本应受到高度重视。
不幸中的万幸,曹雪芹有先见之明和传世之艺,在红楼梦中保存了200多篇别开生面的诗词、曲赋是后人还能从另一个侧面来追慕他的诗才。
红楼梦中共有诗、词、曲、赋等共计226篇,除去匾额还有207篇诗文。
以下我们就来一边学、一边整理、一边试着赏析红楼梦全书的207篇诗词。(每周一到三篇,计划用一年左右时间把全书诗文整理完)。
(宏大巨作 不揣冒失 敬请关注 谢谢!)
第一篇 女娲石上偈语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红楼梦第一回说的,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未用。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块顽石,自经锻炼,灵性已通。便自怨自艾,日夜悲号惭愧。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人世。及书中主人公贾宝玉。历经荣华富贵世态炎凉,最后又回到青埂峰下,忍旧变成一块顽石。不知经历几千百年。有个空空道人从青埂峰下经过,看到石头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就是这块顽石“幻形入世”的一番经历。顽石请求空空道人把它从头至尾抄录下来。拿到人间流传。就成了红楼梦这本书。上面这首偈语就刻在顽石背面。偈语是梵文偈陀的省称,为佛经中的唱词。僧人们为表述某种意念而编的韵语,通常是四句,也叫“偈字”或“偈语”。
今译: 无德无能没能够幸运地去补缀苍天,
毫无意义地混迹人世社会这许多年。
这石上记载着我入世前后全部经历,
谁能够把它抄录去到人世之间流传。
解析
红楼梦的作者为了便于发出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在全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恍惚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故事,巧妙的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影入世”的故事。石头的经历便是贾宝玉的经历,石头便是贾宝玉的象征。也含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无才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对自己处在封建社会末世不能有所作为的悲愤和感慨。他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他出生的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他曾经心爱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随着无可挽回地破败下去了。他从一种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到这种结局的必然性,认识到贵族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因而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鞭挞。然而,作者对他以往的荣华富贵的生活又不无留恋,特别是对他热烈赞美的诸多人物。昨为纯洁善良的青年女性,随着封建家族的败亡而玉石俱焚,痛惜不已。他也曾想有一番作为,去补封建社会破了的天。但是社会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机会,有机会也未必有办法,去干一番事业。以致使他”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贫穷寂寞中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所以”枉入红尘若许年”。说的正是贾宝玉,也未尝不是作者自己的慨叹。
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那个庸俗卑劣的上层社会处处榫头对不上卯眼。他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社会就必然要排斥他,不容他。第三回书中的《西江月》词批宝玉是“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正是宝玉顽石性格的写照,这字面上的嘲骂,实际使用反语来赞美宝玉不同那个恶浊社会合作的叛逆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