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洪武窖藏”是咋回事?朱元璋为什么要废了铜钱?

“洪武窖藏”是咋回事?朱元璋为什么要废了铜钱?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2-04 17:22:02
阅读:

前言:就在前几天,据《海宁日报》报道,当地一工地在施工时挖出一大笔宝藏——在一块两三平方米的的空间里,出土了近300斤的的铜钱。经文保工作人员的初步估计,这批铜钱有大约有两万多枚。

从目前的清理结果来看,这批铜钱涉及四个朝代,唐、宋、元、明。唐朝的铜钱有“开元通宝”和“乾元重宝”;宋代的最多,有“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元丰通宝”、“宣和通宝”、“政和通宝”、“熙宁通宝”、“祥符元宝”等;元朝的仅发现一枚,剩下的都是明初的“洪武通宝”。

根据记载,类似的考古发现,在浙江境内已出现了不下二十次,1970年,余杭出土的一批古钱有几千斤之多。而在全国范围内,这样的发现也不少,上海、安徽、江西、福建和广东均有类似发现。

“洪武窖藏”是咋回事?朱元璋为什么要废了铜钱?

在收藏界,具备上述特点的古钱被称为“洪武窖藏”——他们都有个共同特点:即最年轻的古钱均为“洪武通宝”,也就是说这样的窖藏都是在明初洪武年间埋下去的。

作为一个普遍的历史现象,不免会有“吃瓜”群众会感到好奇,当年那些人为什么会把这么多的铜钱埋在地下?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种钱肯定是得不了钱的。那么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其折射出的历史事实又是什么呢?

答曰:“洪武窖藏”反映的是朱元璋废铜钱行纸币和明初币制的混乱。

朱元璋也曾想好好实行“钱法”

元朝是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纸币的王朝,在一段时间内完全禁止金银铜等金属货币流通。元钞实行的是银本位制,全国各行省都设有钞库,以银为钞本,民间可以用银兑换钞也可以用钞兑换银。从表面上,元朝制定的纸币政策是十分完善的。

起初,朝廷对钞本的管理还算严格,钞法还较为稳定。但是好景不长,随着财政的混乱导致国用入不敷出,朝廷就依靠大量发行纸币来搜刮民脂民膏,通货膨胀逐渐显露出来。到元成宗时期,朝廷甚至把国库里当成钞本的白银都拿去用掉了,纸币的信用问题因此大打折扣,此后发行的纸币和废纸有什么区别?

元顺帝至正年间,元钞的通货膨胀已经完全“放飞自我”了,以纸币面值计算,当时的米价比元初贵了六七万倍,民间甚至已经发展到用车载钞票进行交易的可怕地步。钞法的崩溃加上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最终引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

当时有一首民谣这样唱道:

“堂堂大元,奸佞擅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明实录》)

鉴于元钞制度的崩溃,民间已经有了回归铜钱流通的趋势。元末割据一方的几大势力也顺应民心,开始铸造铜钱来取代纸币的流通。

其中,浙西的张士诚铸行天佑通宝;淮北的刘福通、韩林儿铸行龙凤通宝;徐寿辉在湖广地区铸行天启通宝、天定通宝;杀掉徐寿辉的陈友谅改行大义通宝。

“洪武窖藏”是咋回事?朱元璋为什么要废了铜钱?

红巾军起义

作为一个过来人,明帝国的创始人朱元璋不可能不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开始铸造铜钱发行,名为“大中通宝”至正二十四年,平定陈友谅之后,朱元璋在江西设置宝泉局,铸造五种币值的“大中通宝”,分别为小平(一钱)、折二(二钱)、折三(三钱)、折五(五钱)、当十(一两)。并在各省分设宝泉局铸造,大中通宝可与历代旧钱并行流通。

洪武元年,即位称帝的朱元璋正式颁布“洪武通宝”钱制。币值仍然分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五,钱背右边分别有一钱、两钱、三钱、五钱和一两的字样。除京师南京的宝泉局之外,各省都设分局铸造。为保证“洪武通宝”的流通,还严禁民间铸私钱。

“洪武窖藏”是咋回事?朱元璋为什么要废了铜钱?

洪武通宝

另规定“洪武通宝”的成色应为百分百的铜,生铜一斤,铸小平钱一百六十文,即每一小平钱,应含生铜一钱,依次类推,一斤铜铸折二钱八十枚,折三钱五十四枚,当五钱三十二枚,当十钱十六枚。

朱元璋推行铜钱的决心很大,在颁布“洪武钱制”之后的几年里,又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钱法。

洪武四年,朝廷将之前的“大中通宝”和“洪武通宝”改铸成小钱,方便民间流通。

洪武六年,朝廷再次重申严禁私人铸钱的禁令,并收购私钱供给官府铸币:

“令私钱作废铜,送官偿以官钱。应天府言私铸有碍钱法,乃诏:自今遇有私铸钱,许作铜送官,每斤给官钱一百九十文偿之,诸税课内如有私钱亦为更铸。” ——(《明太祖实录》)

明初币制成了一笔“糊涂账”

令人遗憾的是,朱元璋在开国时制定的“良法美意”在施行后没几年就“凉”了(或者说根本没按标准施行过),纸币死灰复燃。

洪武七年,朱元璋设立宝钞提举司,八年朝廷造“大明宝钞”,分六种币值,与铜钱兼用并以钞为主。

其等凡六:曰一贯,曰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以金银易钞者听。——(《明史·食货志》)

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就从这一年开始,大明朝廷突然像抽风了一样,在要不要继续铸钱的问题上反反复复、朝令夕改,开始了一系列滑稽的表演。

洪武八年三月到洪武九年五月,连续喊停中央宝源局和各省宝泉局铸钱;

洪武十年五月,又命各省复设宝泉局,铸小钱与钞兼行;

洪武二十年四月,停工部宝源局铸钱;

洪武二十二年六月, 工部请求不要停罢铸钱,仍收废铜铸钱以便民用,获准;

洪武二十六年七月,因扰民,诏罢各布政司宝泉局,允许在京鼓铸;

洪武二十七年八月,下令全面禁用铜钱。

“洪武窖藏”是咋回事?朱元璋为什么要废了铜钱?

朱元璋画像

说好的要推行钱法,可在折腾了二十多年后,却把钱给废了,真是事与愿违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混乱的局面,朱元璋和他的决策者们也有他们的苦衷——铸钱的铜实在是不够了。

之前已经提到,“洪武通宝”的材料规定是要用纯铜。但当时所用铸币的材料,是用废钱和旧铜器改铸的。这些旧铜器本身就不是纯铜,而是含有铅和锡的。况且一直从民间收取废钱和旧铜器也总有收完的时候,这是个不治本的办法。

要说治本的办法那也是有的,就是开采铜矿。不料,这治本的办法在朱元璋看来也是困难重重。首先是铜场的匮乏。

“铜场,明初,惟江西德兴、铅山。”——(《《明史·食货志》》)

铜陵矿场已有上千年的开采历史,到北宋末差不多已经开采殆尽了。到明初,皖南的铜陵、繁昌、南陵等地只能进行小规模的铜矿开采。洪武初年,池州仅采铜十五万斤上贡, 并且这还不是一年的数量。

近的矿场采不出铜,那远一点的,比如云南?。这个建议也被朱元璋PASS了。

给事中殷正茂曾经建议,两京铜价大高,铸钱亏本。不如采云南铜运到岳州鼓铸,费工本银三十九万,可得钱六万五千万文,值银九十三万余两,足够国家应急。

户部回复:云南地僻,不如就在当地就地取材铸钱。但是几年后,巡按王诤上奏说,云南铸钱扰民,于是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长期缺铜就造成了下面这种结果:洪武七年,国家铸钱的数额从洪武五年的2.224亿文下降至1.998 亿余文。

铜钱不仅数量急剧下滑,质量也越来越堪忧。洪武二十三年起铸的钱,每文加铅两分。其中,小平钱一文仅含铜二分,减重80%。这已经和“洪武通宝”必须用纯铜的规定已相去甚远。这种名不副实的铜钱,实在是没办法成为国家的主要通货。所以,洪武八年才发行“大明宝钞”,将其作为国家主要流通货币,铜钱反而降倒了次要地位。

“洪武窖藏”是咋回事?朱元璋为什么要废了铜钱?

大明宝钞

然而,明太祖重磅打造的“大明宝钞”没有继承宋元纸币的优点,缺点倒是一并继承了。

首先“大明宝钞“与元钞不同,老百姓只能用金银等金属货币兑换纸币,但不能用纸币兑换金属,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不兑换纸币”,没有信用意义上的国家财政或金属货币的支持。这点势必会引起老百姓的警觉:这是来搜刮我们的财富吧?

其次,“大明宝钞”继承了宋元的“倒钞法”:即以旧钞兑换新钞,政府收取工本费。洪武九年,各地设“行用库”负责收取昏烂钞。十三年,明令昏烂钞兑换的界限,只要票面的金额文字还能辨认均准许继续在市场上流通,不准对使用旧钞的购买者提价。而实际上,这一规定是一纸空文,政府收税只认新钞。于是,旧钞没人要,新钞又不断发行,导致市场上的纸币越来越多,大明宝钞在一开始就埋下了通货膨胀的隐患。

洪武二十三年,两浙一带,宝钞一贯有抑钱250文使用的; 洪武二十四年,京城流通中的宝钞 , 新旧之间的差价多至一倍;洪武二十七年, 两浙 、两广 、江浙一带,宝钞一贯则贬值至160文铜钱。

贬值如此严重的“大明宝钞”,老百姓自然是不愿意放心使用的,重钱轻钞成为当时各省普遍的现象。政府发行的铜钱不够,民间就进行私铸,这样一来纸币的流通又尴尬了。

最初的钱法行不通,之后的钞钱并行也行不通,朱元璋在纠结了二十多年后,实在忍无可忍,最终决定彻底放弃铜钱,完全改行纸钞。

“洪武二十七年八 月丙戌 , 诏禁用铜钱……限半月内悉收其钱归官,依数换钞,不许更用 。 敢有私自行使及埋藏弃毁者罪之 。”——(《明太祖实录》)

面对政府的“禁钱令”,老百姓也不买账,哪怕是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也要保住自己的铜钱,因为这才是硬通货,于是纷纷将铜钱埋入地下避避风头,这就是“洪武窖藏”的由来。

“洪武窖藏”是咋回事?朱元璋为什么要废了铜钱?

明代江南市镇

结语:综上可见,明洪武年间的币制是十分混乱无章的,从大的方面来看,有三个阶段的变化:首先极力重视铸钱制度;其次,发行宝钞,钱钞兼行,以钞为主,钱为辅;最后完全废去铜钱,流通单一纸币。

虽然朱元璋极其粗暴地将铜钱废除,但之后明朝多个皇帝在位期间也曾重新恢复铜钱流通,这说明在“大明宝钞”天生的缺陷下,实行单一的纸币制度是不可行的。

统观来看,作为明朝创始人的朱元璋,并没有摸索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国家货币政策,整个明代始终陷于钱法不振、通货不足的窘境,根源就在于是明初币制的混乱。


参考文献:《明太祖实录》、《明史·食货志》

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