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人。,其父启熙家境贫寒,外出谋生,母亲傅氏被父母接回娘家居住。闽南的风俗,房子宁肯借人过世,不肯借人生,意思是怕风水龙脉被人夺走。外祖父母对此并不在乎,可是舅父母却不高兴,所以洪承畴刚满月,母亲就抱他回英都老家。洪母知书达礼教子有方,这是洪承畴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洪承畴自幼聪明好学,思绪敏捷,深受老师喜爱。他7岁上溪溢馆启蒙,8岁时外祖父逝世,他用“三字经”口诵简短祭文。11岁时,辍学帮助母亲卖煎豆腐,因帮助水沟馆学生做对子,熟师洪启胤探知情况后,免费收洪承畴入学读书。在水沟馆读书期间,洪承畴除完成学业外,还经常到老师家中借书阅读.从《史记》到《孙子兵法》无所不读,学识渊博。有一次他写一篇读书心得,老师看了拍手叫好,并写了“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赞扬洪承畴年少就胸怀大志.后来洪承畴又转到泉州城北学馆念书,学业成绩优异。明面上妥妥的一个根正苗红的栋梁啊。
对于儒家大义中最精华的舍生取义来说,洪承畴是儒家千年历史上典型一个反面例子,没有之一。作为投降清朝、为清朝充当马前卒的前明大学士,洪承畴在南方关系声望犹存,应该是招抚东南的理想人选。不想,江南人士根本不承认洪承畴的存在。他们更希望“洪承畴”已经死了,是一个停留在史册上的名字。洪承畴降清后,族人亲朋视之为奇耻大辱,传说弟弟洪承畯造了一条木船,携老母住到了英溪上,“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后人为纪念他们的民族气节,在他们孤舟隐居的石壁上,刻下“素月孤舟”四个大字。看见没有,连至亲都不认,洪承畴根本洗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