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不寐》
年少鸡鸣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鸡鸣。
转头三十余年事,不道销磨只数声。
一个老人的生命感悟
这首诗作于康熙十年,这一年诗人六十二岁。
诗人长夜不寐,有所思,有所想。年轻之时,精力充沛,长夜苦读而不觉,每至鸡鸣方就寝入眠。老年残暮之日,血气衰退,心事繁多,漫漫黑夜;又无心无意睡眠,不寐之时,只得在枕上待鸡鸣破晓。
诗人经历了明清鼎革的动荡,血雨腥风,举兵抗敌,后又致力于思想文化的建设和学术文章的开拓。时光如流水一样,不知不觉从身边滑过,转眼就是三十余年的家事、国事和天下事,如在梦中。这怎不令人感喟!
而所有的三十年的心事和往昔,似乎只是在数声鸡鸣中就消逝殆尽了。
历史和今天,往昔和耳畔的鸡鸣,在此刻融合为一个具体而微的场景和意象。这无不来自最深沉的人生体验和对生命感悟。销磨,有磨灭、消耗之意。
诗作的语言简约质朴,缓缓道来,却中蕴涵着不朽的哲思和理趣。这显示出黄宗羲作为学人、哲人、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达成完美的统一。
作者简介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年轻时为东林子弟领袖,重气节,轻生死,严操守,辨是非,磨砺风节,疾恶如仇,反对明末的宦官和权贵。清兵南下时,组织义军起兵抗击,抗清斗争失败后从事著述。著作宏富,有《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黄梨洲文集》《黄梨洲诗集》《律吕新义》《易学象数论》《行朝录》等数十种。
黄宗羲反对明末空洞无根的学风,倡言治史,开浙东研史之风,是清代浙东学术的开山之祖。黄宗羲主张诗文应当言之有物,反对那些内容空泛,情感浅俗,思理浮泛的作品。
黄宗羲反对自明代以来复古派专求盛唐诗歌而流于剽窃的作法,大力提倡宋诗。黄宗羲的歌大都直抒胸臆,不事雕饰,其中大多蕴涵了故国之悲,怀旧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