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光彩(微信公号读史专栏作者)
一个伟大的民族可以诞生出伟大的英雄,而英雄们的气质与精神又融入到了民族的血脉中,塑造出了民族的性格。中国历史上气势最为恢宏的强汉与盛唐造就出了中国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的家国情怀。
在唐朝,就有这么一位凭借一己之力造就出旷世奇功,收复了四千余里山河的英雄,虽然他的名字鲜为人知,但他所建立的功业却不可磨灭。
他就是张议潮。
痛失故土
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梦,这个梦的名字便是盛唐。盛唐强盛的国力,恢弘的气象,高度发达的文明与海纳百川的气魄无不让后人所乐道。但在公元755年,一场巨变,如惊雷破空,打破了中国历史中最强盛的大唐盛世。
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一路势如破竹,攻破了唐朝的长安与洛阳两都。朝廷兵力薄弱,作战不利,为了镇压叛军,朝廷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原本防备吐蕃的重兵调入内地。
河湟地区的边防由此变的空虚,而吐蕃人见河湟防备空虚,便开始趁火打劫,纠集了数十万大军发动猛攻。
自西汉卫青霍去病征匈奴后,河湟地区就纳入到了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自此以后,历代王朝对于此地都是悉心经营。到了唐朝,河湟地区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盛。《资治通鉴》记载:“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可是,这场战乱,将河湟各处的唐人们陷入了黑暗之中。
吐蕃将领尚绮心儿领兵十余万进逼河西中心沙州,沙州刺史周鼎在被围困一年后认为孤城难守,召集手下将领商议毁城东奔。
当时城内的兵马使阎朝知晓周鼎有弃城之意,便亲自捉拿周鼎,在沙州人民面前将其缢杀,以示坚守之心。
之后阎自领州事,率领军民抵抗吐蕃包围长达八年。八年之后,沙洲城内军粮困乏,阎朝下令用州府绫绸一段换取粮食一斗,沙洲百姓纷纷拿出存粮响应号召。
阎朝大喜,未曾想到民众存粮丰裕且抗敌之信念依然强硬,便安下心来继续死守待援。
茫茫大漠之中,一脉唐民孤城就这样又坚守了两年有余,但最后终因城内粮草军械全部用完,而无力再抵抗吐蕃。
阎朝在得到吐蕃不迁徙沙洲人民的承诺下,开城出降。自此,坚守十一年的沙洲城沦陷,这片土地彻底沦陷。
黑暗岁月
吐蕃人的逻辑很是奇怪,在占据了河湟以后,和后世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不同,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为维护统治要去联合、笼络当地汉族豪强大户,更没有打算让他们参与政治。
一句话,吐蕃根本就没有把这里以作为自己的领土进行治理的想法,只知道变本加厉的在河西进行惨无人道的统治。
史载,吐蕃“每得华人,其无所能者,使充所在役使,辄黔其面;粗有文艺者,则涅其右臂,以候赞普之命”,“令穴肩骨,贯以皮索,以马百蹄配之”,唐民甚至为奴而不得。
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朝廷派遣韦伦与吐蕃会盟,在路过河陇地区时,四方百姓听闻故国使节路过,皆从四处赶来拜见,他们“皆毛裘蓬首,窥觑墙隙,或捶心陨泣,或东向拜舞,及密通章疏,言蕃之虚实,望王师之若岁焉”。
其中有一位年少时跟随大军出征,遗落在此的耋耄老人,老人满脸是泪的抓住韦伦的衣服,“问天子安否?今子孙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老泪纵横,复不能言语。
英雄崛起
在这样的背景下,崇文尚武,拥有融入到骨子里自信的唐人断然不会如此的受外敌蹂躏与宰割,而领导唐人们起来打击侵略者的便是张议潮。
公元799年,张议潮出生于河西沦丧后的沙州(今敦煌)。张氏世代是沙州豪门巨富,但张议潮出生的时候,正是沙洲遭受吐蕃围攻最艰难的岁月,等他懂事的时候,沙洲已经陷于吐蕃多年。他并没有享受到当年在唐朝统治下的好日子,反而对吐蕃的残暴统治耳濡目染,每当长辈们谈起那昔日的大唐是何等的强盛、何等的荣光之时,年幼的张议潮也在脑海里神往着故国,汉唐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来的那颗种子此刻也在他的心里发了芽。
张议潮便立下宏愿,势必要驱逐侵略者,收复这本属于华夏的山河,让那直吹万二千里的唐风扫除这片土地上的黑暗,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唐民与受压迫的少数民族们再度过上那盛世的日子。
为了实现解救一方百姓的宏愿,张议潮自幼就刻苦学习兵法和武艺,“论兵讲剑,蕴习武经,得孙武、白起之精,见韬钤之骨髓。……知吐蕃之运尽,誓心归国,决心无疑”。
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他把自己的家产全部充做军资;秘密招募、训练义军;同时又不断地收纳那些因反抗吐蕃而被镇压的流亡者。
力量一步步壮大起来的张议潮正在伺机而动,等待着光复的机会。终于,大中元年(公元847年) 五月,张议潮苦等了多年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趁势起义
到了唐武宗时期,唐王朝终于从安史之乱的破坏中稍微缓了口气,唐王朝已有中兴之象,于是“朝廷以回鹘衰微,吐蕃内乱,议复河、湟四镇十八州”。
大中元年(公元847年) 五月,河东节度使王宰率代北诸军,于盐州大败尚恐热所率吐蕃军。次年12月,凤翔节度使崔珙奏“破吐蕃,克清水”,并一举收复了原州(宁夏固原)、石门等六关和威州(宁夏中卫县)、扶州(甘肃文县西) 。
唐王朝对吐蕃作战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给沦陷在河西的汉家儿郎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张议潮抓住时机,在沙州顺势振臂一呼,河西的唐人们便闻之百应,纷纷拿起武器起兵反抗。
张议潮亲自身披坚锐,与好友安景旻、阎英达等人联合当地其他汉族豪强,指挥着河西的唐人们拿起武器反抗吐蕃的残暴统治,一夜就光复了沦与外敌之手67年的沙州城.
紧接着,张议潮又率领这支汉家军队大破包围沙州的吐蕃军队,“启武侯之八阵,纵烧牛之策”,于是“破吐蕃之围”。率城中兵马杀出重围,与吐蕃军决一死战。短兵相接之际,“白刃交锋,横尸遍野,残烬星散,雾卷南奔”。
张议潮的初战大获全胜,沙州的唐民终于获得了解放。
归义朝廷
张议潮并没有被初战的胜利冲昏头脑,他深刻的认识到,要想取得更大的号召力,给予吐蕃更有力的打击,唯有与唐朝廷进行联络。于是他立马派出十支队伍奔赴长安,想与朝廷两面夹击,彻底收复故土。
但是,沙州与长安相隔千里,中间多是黄沙大漠和吐蕃控制下的区域,这十支队伍经由各个方向的沙漠绕过吐蕃人控制的河西诸城向长安进发,在这九死一生的旅途中,十支队伍中的九支因吐蕃截击或迷陷于茫茫大漠而未能回归祖国。
只有一支队伍历时两年,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到达了他们的目的地——长安。
当送信队伍进入长安城时,整个长安城为之震动,上至天子公卿,下至庶民百姓,皆感动不已,被誉为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在接见使者时,听闻张议潮大兴义兵收复故土,也不由得称赞道“关西出将,岂虚也哉”。
张议潮在巩固了战果的基础上,开始大力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恢复唐制。很快,沙州地区便重现了过去的繁华,唐风大振。
整个河西地区的民众对义军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和支持。父母送子,妻子送夫,都踊跃参军。并捐献大量粮食、钱款。
在河西人民全力支持下,义军迅速壮大,陆续击退吐蕃对沙州的数次反扑。随后,张议潮接连率领沙洲军众收复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一州之地,河西走廊除凉州以外,已尽数被收复。
同时,恢复了元气的唐廷也派军收复了陷于吐蕃多年的三州七关,一时河西关陇遥相呼应,大唐声威大振。
至此,从长安经萧关通往西北的道路已完全打通,张议潮派遣兄长张议潭携版图户籍入朝,唐宣宗李忱赐诏任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
收复凉州
大中十年,吐蕃不甘失败,盘踞在沙州附近的吐浑王趁九月麦熟前来劫粮。张议潮迅速点兵前往迎击,吐浑王本意只图劫粮,不敢应战。归义军在西同附近追上敌军,蕃军一交锋便知不敌,一路溃败。议潮下令诸军穷追不舍,行径千余里,一直追赶到吐浑国境,吐浑王无奈之下只能迎战。
议潮急令将士分军整队,挥展旌旗,鼓声雷动。步兵兵分两阵,左右上前合围敌军,议潮率精骑手持白刃,于阵中待步兵分道后争先突进,直踏敌阵。一时黄沙漫起,狼烟冲突,唐军再现天兵风采,而处于归义军包围的土蕃军早已势穷,一击即破,“蕃戎胆怯奔南北,汉将雄豪百当千处”。
获胜后的张议潮抓住吐浑宰相三人,于众军前枭首,随后全军齐奏《大阵乐》,慷慨而归,“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
公元858年8月,张议潮亲自率领7000骑兵东征吐蕃,在河西走廊最后的据点凉州,归义军“分兵两道,裹和四方。人持白刃,突骑争先。须臾阵和,昏雾张天。”
在血腥的死斗中,归义军表现出了曾经汉家盛唐的气魄,唐人自信勇武的精神使得他们人人置生死于度外,“列乌云之阵,四面急攻,蕃贼糜狂,星分南北。”吐蕃军终于支撑不住,全面溃逃。正所谓“汉家持刃如霜雪,虏骑天宽无处逃,头中锋矢陪垅土,血溅戎尸透战袄”。
面对溃逃的吐蕃军,张议潮下令全军追击,不过五十里之间,杀戮横尸遍野。
公元861年,历时三年,唐归义军阵斩近万名吐蕃守军,收复了河西最后一块沦陷失地——西北重镇凉州,至此,河西关陇连成一片,“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大唐中兴,自此而成。而张议潮以一己之力,再造帝国之荣光,使“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张议潮入朝,敕封河西十一州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西万户侯。
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张议潮在长安逝世。
中国历代上的英雄们如群星般璀璨,他们共同守护着整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劈风破浪,让整个民族从远古走到现在,他们的精神与气质也变成了整个民族的精神与气质。而在这璀璨的群星之中,有一颗便是属于大唐的张议潮,这位凭借一己之力恢复四千余里山河,让唐风直吹万二千里的伟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