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十八拍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之一。据传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语中即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声之故。表现了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气。现以琴曲流传最为广泛。
蔡琰,字文姬,陈留人,中国古代十大才女之一。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音乐家蔡邕之女。蔡邕所著《琴操》一书,曾对《高山流水》《广陵散》等中国名曲在后世的广为流传贡献甚巨。《后汉书·列女传》称蔡琰"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在父亲的熏陶下,蔡琰自幼爱好音乐,并有较深的造诣。
《后汉书》李贤注引刘昭《幼童传》记载:一天,名士蔡邕正在弹琴,一根琴弦断了。他不以为意,继续弹。他六岁的女儿蔡文姬走出来问:“爹爹,有一根琴弦断了,你为什么还接着弹呢?”蔡邕非常吃惊,但没有作声,决定考考女儿。他换了一把琴,继续弹,在弹的过程中,悄悄用刀割断了一根弦。没想到蔡文姬很快听了出来,并指出断掉的琴弦是第四根。蔡邕大喜,自此之后,常常抽出时间来教女儿弹琴读书。在父亲的精心指导下,蔡文姬在诗文和琴艺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17岁的时候,蔡文姬嫁给了一个姓卫的读书人,婚后不到半年,丈夫因病死去。不久,父亲蔡邕因为依附董卓被处死,南匈奴在这个时候发兵侵略汉朝,并掳走了沉浸在悲痛中的蔡文姬。蔡文姬到了北方草原之后,被迫嫁给匈奴的左贤王,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生活习惯和风俗的差异让蔡文姬分外思念故乡,但却没有办法离开。
12年之后,蔡邕的好友曹操统一了北方。曹操听说蔡文姬在匈奴的悲惨遭遇后,就派人用重金将她赎了回来,史称“文姬归汉”。曹操念及自己与蔡邕的友谊,将蔡文姬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董祀正值壮年,风度翩翩,弹得一手好琴,写得一手好文章,对于年老色衰,并且精神有点恍惚的蔡文姬很是不屑。
一年之后,董祀犯了重罪,按照法律,应该被处死。蔡文姬跪倒在曹操面前为他求情,曹操赦免了董祀的罪,而董祀看到蔡文姬这么敬重自己,也转变了对她的态度。之后,蔡文姬的婚姻生活虽然还算幸福,但她始终无法忘掉这些年遭遇的悲痛,同时十分思念自己尚在匈奴的一双儿女。在这种复杂又矛盾的心境中,蔡文姬只好弹琴消遣,并将匈奴人的胡笳融入了中国古琴格律中,创作出了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整首曲调委婉悲伤,催人泪下,将她思念故乡,却又惦记子女的矛盾心境出色地反映了出来。
后来曹操问蔡文姬,"听说夫人家早年藏书甚多,战乱中都已丢失,不知还能回忆起来多少?"蔡文姬答道:"早年先父留下的典籍有四千余卷,经过变乱,都已损失,能回忆起来的,大概只有四百多卷了。"蔡文姬回家后把能记起来的各卷书亲自写出来,送去与曹操的藏书核对,结果基本没有错误和遗漏。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
蔡文姬生逢乱世,早年家门不幸,再加上自己一生三嫁,其命运甚为坎坷。也许苦难是产生伟大艺术作品的源泉,正是这些旁人不曾有过的经历,使得蔡琰给后人留下了传世杰作。蔡文姬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通晓汉、胡音乐,她根据匈奴乐器胡笳的特点,在该曲中将汉、胡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胡笳十八拍》成为古代少有的中外结合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