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无限好,正是踏青游玩时节。在野外一处无人居住的房屋门外,无意中见到了盛开的梨花挂满枝头,吐露芬芳,洁白似雪,此情此景,我不禁想到了唐朝诗人岑参的惊艳千古的写景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和高适齐名,并称“高岑”,他曾经先后两次出塞,在塞外生活了六年,在这六年中,他创作了大量影响很大的边塞诗,被人们称为“边塞诗人”。
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这一年岑参再度出塞,任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是他的同僚,要回京述职。众人在中军帐摆酒饯别,岑参写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现抄录如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北风呼啸翻卷着地面,把柔韧的白草吹折,也带来了八月的纷飞的大雪。边塞的苦寒在许多人看来是不能忍受的,但是岑参却别具一格,用北风比喻春风,把雪花比作梨花,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化苦为乐,乐观向上,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豪情。
我们认为,这一咏雪的千古名句,不仅表现了诗人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和志向,也是一种坚定的生活信念,而只要具有这种信念,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几乎所有的工业产品都要依赖进口,而如今经过七十年的发展,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进口大国转变成出口大国,靠的是什么?就是这种化苦为乐、积极乐观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雪花飘飘扬扬,轻轻钻进珠帘把罗幕打湿,狐皮的大衣不保暖,织锦的被子更单薄,将军的角弓冻的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的穿不上,边塞奇寒无比, 但是将士们的心却是热的,他们的爱国精神,拔动了诗人敏感的心弦,吟唱出一曲时代最强音。
步出军营,入目是浩瀚无垠的沙漠纵横交错,遍布百丈之冰,万里天空阴云暗淡,引发无限愁思,这两句描写,竭力烘托边塞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意境雄浑有力,诗人是为朋友的前途而担心,也是在为朋友壮行啊!
在中军大帐里摆设好丰盛的酒席,宴请归客,演奏起边地特有的胡琴琵琶,吹起了悠扬的羌笛,乐声粗犷而动听,就这样一直饮到了傍晚。这时,雪下的更大了,积满了军营门,红旗冻僵了,在劲风中不再飘动。
我们认为,最后一句“风掣红旗冻不翻”不仅仅是写军营外的寒冷,雪大,而且反映了一种精神,这是一种战天斗地、永不服输的精神,白雪、红旗交相辉映,展现了独特的人文之美。
诗的最后两句写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形,也是人们传诵最广的送别诗句:在轮台东门送君离去,大雪已覆满道路,诗人站在雪中,直到山势回环,道路旋转,朋友的身影在视线中消失,仍然失神的看着雪地上马行的蹄印,无限惆怅啊!
我们认为,诗词文章贵在一个“真”字。全诗处处咏雪,在雪景中寄寓离别情谊,起到了相辅相成、互相映衬的艺术效果,特别是最后,更显情真意切,豪迈之中暗藏淡淡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