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富顺虎头山“抗元名城”走向文旅融合之路

富顺虎头山“抗元名城”走向文旅融合之路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1-22 09:43:18
阅读:
富顺虎头山“抗元名城”走向文旅融合之路

发源于绵竹市九顶山南麓的沱江,在川北丛山峻岭中一路左冲右突,南流到四川盆地后向东南方向平缓流淌。在距万里长江仅咫尺的地方,一座山岗如巨虎蹲伏江边……

这座山嘴酷似虎头的山岗,名曰“虎头山”。虎头山上,有南宋末年富顺监为抗击蒙古铁骑建筑的虎头城遗址。近年来当地大量培植树木、竹林,新建水泥路,期待文旅融合发展为旅游景区。今年1月,虎头山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寻觅古城堡

淫雨霏霏,秋意浓浓。记者驱车到富顺县城,再沿着泸(州)富(顺)公路前行30多公里,到达原大城乡(现撤并到怀德镇),继续往怀德镇方向前行约一公里,公路右边一巨型广告牌映入眼帘,上书“抗元名城虎头城”。

沿着招牌下的支道前行百余米,到了一岔路口。往左顺着一条狭窄的水泥道路,汽车蜿蜒而行一公里多,至沱江边。站在江边向右仰望,便是虎头山的尾部。虎头山呈扇形,因山嘴像虎头,便称“虎头山”。这一公里村道,就是从“老虎”的右尾到左尾。

折回岔路口(左尾),一村民热情指点说,沿着右侧在建公路前行200余米,可进入虎头古城。记者依言而行,路边出现新立的文保界桩时,公路左上方和右前方高高的古城墙进入视线。古城墙被挖去了10米左右,在建公路得以伸进古城,并戛然而止。站在在建公路终点,可见七八家农舍,有两户还残留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串夹壁青瓦房。

年近五旬的邱姓村民告诉记者,这条在建公路是为招商引资开发虎头城遗址修建的。经过他家继续向东步行百余米,可见西门。他还说,现存的是内城墙,外城墙在山麓或山腰,早已了无踪迹。当年,内城为富顺监府(州级政府)官衙及军统指挥部,外城为护城,兼为商贾经营之所。

沿着邱姓村民所指的方向前行不远,记者看到了高高的古城墙上用条石、水泥新砌的城墙。据了解,10多年前新砌的这段200多米长的围墙,是出于安全需要——经过多年开挖,古老宽大的城墙已变得不足一米宽,城墙外侧是一二十米高的绝壁。这段城墙的中段用石板新铺筑了一个平台,时髦叫法是“观景台”。记者没有发现西门,便原路折回。

出古内城不远,有一条新建的不足一米宽的水泥路连接在建公路。顺着这条水泥路东行,左侧峭壁上是高耸的古城墙。新建水泥路接上从山下绵延而来的一条同样宽的旧水泥道后,前行不足百米,古城西门意外出现。西门周边城墙保存完好,墙上贴有多年前立的两块重修此门的功德碑,另在地上立有1985年6月、2009年2月古城遗址成为县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木板大门有插销,可把喧嚣、世俗和繁华都严严实实地关在了外面。

记者穿过进深5米多的西门,折身沿着左侧一条小路上到古城墙,发现西门正在观景台右侧下面。

出了西门,记者顺着旧水泥道一路下到山腰,经村民指点,又沿着山腰一条水泥道继续东行400多米来到“虎头”下。

向东望去,透过丛林可看见缓缓流动的沱江水。一路向下来到江边,站在停靠在岸边的机动船上远望,江面波平似镜,两岸青山如黛。

富顺虎头山“抗元名城”走向文旅融合之路

历险梳妆台

南宋末年,蒙古军队大举进攻四川。公元1242年,川南重镇泸州的西部屏障富顺监被蒙军攻占,泸州岌岌可危。

兵部侍郎余玠临危受命,出任四川制置史,并于次年(1243年)收服了富顺监。他根据急转直下的形势,制订“依山为垒,设险守蜀”战略,命各地凭江据险构筑寨堡式山城以坚守。1265年,富顺知监迁军队及部分居民进驻虎头城,府衙设于城内关帝庙,南及东面倚沱江、西凭险峻山势、北靠深沟高垒。与此同时,在沱江建成水塞,与虎头城互成倚角,拱卫山城。于是,仅仅40亩的虎头城、3万军民,竟与“聚如山丘,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的蒙古铁骑对抗了整整10年。1275年6月,富顺知监王宗义见无力回天,为避免元军屠城,不得不高挂降幡。少数视死如归的将士,被蒙军围追至 “虎头”跳崖而亡。虎头城因此与重庆合川钓鱼城、泸州合江神臂城等一道成为“抗元名城”。

记者再次迈入西门,经过荒烟漫草的城墙边后地势渐高,一路野草葳蕤、松涛阵阵,艰难地穿过丛林来到了制高点。“虎头”是一块巨大的整体岩石,站在这数百平方米之阔的 “头顶”向 “虎口”正对的方向望去,滚滚而来的沱江,在虎头城下骤然宽阔,江水平缓而无声息。向下看,是垂直于地面的数十米高的断崖。在这断崖下约5米处,有一块突出于绝壁的岩石,约10平方米的石面坦平,仿佛经人工精心打磨一般。这岩石,当地人称 “梳妆台”。

传说,虎头城南宋守城主将的夫人自幼习武,胆量过人。为鼓舞士气,她每天冒着生命危险攀下断崖,然后端坐在这常人不敢涉足的 “梳妆台”上,镇定自若地梳妆打扮……军民看到她美丽的身影就知道将军在、希望在。为体验那位将军夫人身处的是何等险境,记者在同行人的帮助下溜了下去。

伫立在梳妆台上,还来不及体验那种微风也会将人吹下悬崖的战战兢兢的感觉,便惊奇地发现梳妆台下面还有一块突兀于悬崖的岩石,其岩面距梳妆台面有三四米高。趁着恐惧还未弥漫全身,记者索性继续往下溜,最终站在了这块岩石上。脚下的岩石和头上的 “梳妆台”构成一道罅隙。这道罅隙,正是人们从江上看到的作咆哮状的虎口。

富顺虎头山“抗元名城”走向文旅融合之路

探访古遗迹

离开 “虎头”,记者沿着临沱江一侧的虎头城残存的墙堞,往左尾前行。

虎头城左腰、左尾临江一侧,几乎都是与江面垂直的陡壁,犹如天然城墙。因此,人工垒砌的墙体不高。在稍有突出处,建有炮台。记者站在一处炮台的废墟外左右探望,只见这如城垣般的陡壁几乎就是刀劈斧削而成,来犯者不要说冒着炮火箭矢攀越,就算是毫无人为阻挠,也只能望崖兴叹。

与西门一样,东门也在“虎腰”,只是踪迹全无。

有10多家农舍散布在虎头山上,其中一家门前有一口井名“白鹤井”,据说就是当年南宋军民开凿的。白鹤井井口套着整石雕镂的护圈,乍看呈圆形,细看可知当年呈八角形,棱角被一代又一代汲水人的脚板打磨成了弧形。

回到右腰部,便到了当年南宋富顺监府衙所在地。如果不是当地热心村民介绍,记者看到的不过是漫草覆盖的一块约200平方米左右的屋基。但是,从七零八落地散布在草丛中的粗大的断石柱、墩实的柱础,以及衙门前雕琢精美的装饰雕像,仍可想像当年富顺监府衙的壮观和威严。

站在因在建公路而挖出古城墙缺口的西面的城墙上,也就是虎头城右尾的炮楼废墟处俯视,山下是一层层台地,如层层梯田一般。每层台地落差仅两三米,又因府衙在此,当年这右“虎尾”应该是重点防御区域。外城的城墙,也绵延至 “虎尾”,与内城墙共同构成了两重防线。透过缥缈的历史烟尘,记者仿佛看到了当年宋元惨烈的交兵战况。

时光如虎头城边的沱江水,又静静地流淌了744年。作为抗元名城,已成废丘的虎头城仅留存符号和传说;林木苍翠成就的盎然绿意,是虎头山近五六年才有的,且松树、翠竹和柑桔、桂圆等果树略显杂乱。当地人期待文旅融合发展为旅游景区,虎头山任重道远。(记者 蒋周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