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回,发生在李肃劝降吕布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李肃和吕布。原文如下:
(李)肃大笑曰:“非也!某说今日丁刺史耳。”布惶恐曰:“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肃曰:“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而在人之下乎?”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肃笑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布曰:“兄在朝廷,观何人为世之英雄?”肃曰:“某遍观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终成大业。”布曰:“某欲从之,恨无门路。”
肃取金珠、玉带列于布前。布惊曰:“何为有此?”肃令叱退左右,告布曰:“此是董公久慕大名,特令某将此奉献。赤兔马亦董公所赠也。”布曰:“董公如此见爱,某将何以报之?”肃曰:“如某之不才,尚为虎贲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布曰:“恨无涓埃之功,以为进见之礼。”肃曰:“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布沈吟良久曰:“吾欲杀丁原,引军归董卓,何如?”肃曰:“贤弟若能如此,真莫大之功也!但事不宜迟,在于速决。”布与肃约于明日来降,肃别去。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为了进一步控制朝政,董卓提出罢黜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但此举遭到荆州刺史丁原的强烈反对,双方因此在洛阳城外爆发一场激战。吕布在战斗中大展神威,击败董卓。董卓派吕布的同乡李肃去劝降。在李肃的鼓动下,吕布不仅投靠了董卓,还将义父丁原杀害。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李肃口中的“择主而事”, 意为选择明主,为他办事。
小说中提到的吕布杀害丁原并投靠董卓之事,在历史上确有发生。据《三国志·董卓传》载:“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众,故京都兵权唯在卓。”《三国志·吕布传》亦称:“董卓入京都,将为乱,欲杀原,并其兵众。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不过,从两段记载也可以看出,小说中出现的由李肃前去劝降吕布之事却并非是历史的真实,而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故事。
不过,小说作者在描述丁原职务时却出现了一个错误。按照小说的说法,此时丁原担任的职务是荆州刺史。不过,真实的情况去并非如此。据《三国志·吕布传》载:“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灵帝崩,原将兵诣洛阳。与何进谋诛诸黄门,拜执金吾。”由此可见,在进京之前,丁原的职务为并州刺史,进京后则被晋升为执金吾。
关于丁原这个人物的记载,在史料中的介绍很少。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国志·吕布传》中的零星记载之外,在该传注引《英雄记》中还有一段记载:“(丁)原子建阳。本出自寒家,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为南县吏,受使不辞难,有警急,追寇虏,辄在其前。裁知书,少有吏用。”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他与公孙瓒的早年经历类似,长期驻扎边陲,同样是以骁勇善战著称。
丁原担任并州刺史期间,手下有三员猛将。首先便是上面提到的吕布。据《三国志·吕布传》载:“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灵帝崩,原将兵诣洛阳。”丁原来到洛阳后,董卓劝降了吕布,吕布将丁原杀害投靠董卓。吕布后来的经历较为坎坷,先是与王允一起除掉了董卓,后来又被董卓残部李傕、郭汜赶出长安,浪迹中原。后来又占据徐州,成为汉末一方诸侯,最终死于曹操之手。
丁原手下另外一员猛将是张辽。据《三国志·张辽传》载:“,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余人。还,进败,以兵属董卓。卓败,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吕布被曹操歼灭后,张辽归顺了曹操,不仅是曹魏集团赫赫有名的“五子良将”之一,还成为孙权的克星。
与吕布和张辽相比,丁原手下的另外一员猛将的名气就要小得多。此人名叫张杨。据《三国志·张杨传》载:“张杨字稚叔,云中人也。以武勇给并州,为武猛从事……并州刺史丁原遣杨将兵诣硕,为假司马。”此后,张杨分别投靠过袁绍和董卓,并担任了河内太守一职。献帝东归期间,张杨又将其护送到故都洛阳,也算是朝廷的有功之臣。也是因为早年曾一起在丁原手下共事的关系,张杨与吕布的关系非常密切。《三国志·张杨传》载:“(张)杨素与吕布善。太祖之围布,杨欲救之,不能。乃出兵东市,遥为之势。其将杨丑,杀杨以应太祖。”为了救援吕布这个铁哥们,张杨不惜与曹操为敌,却没想到尚未出发便被部将杨丑所杀。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