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李肃不算是个耀眼的主角,他是一个配角,配角的出场戏份不多,而在书里提到他的也不过那几页纸,这窄窄的纸张和只言片语之间,我们所看到的李肃是一个经过小说家修饰的人物,可能在真实的三国里,他是个很普通的武将,受人之命做事,为了能够在乱世苟活,不惜出卖尊严,违背良心,这样的故事千百年总是在普通人身上上演,这是小人物的命运,也是时代的悲剧。
李肃,骑都尉,吕布同郡之人,协同吕布刺杀董卓,随后受派遣,前往陕地征讨牛辅,被牛辅击败,退至弘农,为吕布所杀。李肃的老板是董卓,董卓的势力能够得到如此迅速的扩大,除了与他私底下拥兵自重外,还与他手下的武将、谋士有关,即使董卓残暴激发人们的不满,忌惮于他的军队,大家也是有苦而不敢言。成王败寇,坐在宝座上的董卓想不到有一天他既然会被自己人给干掉。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李肃在历史上应该是董卓手下极其重要的人物,三国演义把他当成了谋士之类的人物,可是在三国志平话里,他却成了和吕布对等的万人敌。
在《三国志平话》中:“当日,太师领军兵五十余万,战将千员。左有义儿吕布,布骑赤兔马,身披金铠,头带獬豸冠,使丈二方天戟,上面挂黄幡豹尾,步奔过骑,为左将军。右边有汉李广之后李肃,带银头盔,身披银锁甲白袍,使一条丈五倒须悟钩枪,叉弓带箭。用文者有大夫李儒,用武者有吕布,李肃,三人辅佐董卓。”这样看来,李肃还是个人才,不仅能文还会带兵打仗,这样的人才是董卓所重视的。
而在《三国演义》里,李肃更像是一个谋士,其演义回合:“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正因为李肃带着珠宝并且凭借着自己三寸不烂之舌,才搞定了吕布,把吕布这个人才引进到自己的麾下。吕布和李肃是老乡,当日李肃受到董卓的厚恩,应该在武将中应该是很少见的。现在吕布来降,李肃猛然觉得董卓更偏爱吕布了,李肃心里当然不乐意了,为升官,他受命去劝降吕布,不升而怨。了解了此人的性格后,李肃的倒戈就是必然的。
李肃很早就跟着董卓混,他了解董卓这个人的性格,当后来吕布找到自己要反水时,洞察人情世故的李肃也是相当赞成的,孟子有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李肃是个聪明人知道这个道理,董卓的暴行早就引起了天下黎名的不满,董卓政权被推翻是早晚的事情。吕布在董卓手下干不下去了,想要站出来反对董卓,李肃知道吕布也是个人才,比起董卓吕布的才能比董卓大多了,李肃自然会支持吕布,再加上董卓性情暴虐,平时自己不检点,纵然自己的坏习惯,他对部下的要求也不严格,经常放任手下的人为非作歹,这样搞下去,董卓迟早会败在自己的手里,与其等着与他一起灭亡,还不如加入吕布的阵营,一同干出一番大事业。
董卓的倒行逆施必将激起有识之士的反抗,随着王允等人的巧妙安排,李肃前去假意迎接董卓前来参加禅让,董卓的人头早已身首异处,可惜他还是没有觉察,依然高高兴兴的向前去。
李肃最后怎么死的?
从董卓废少帝立汉献帝之日起,朝中有一股巨大的讨董联盟,从来就没有消停过,这些人一旦和山东诸侯达成一致,一同对付董卓,定会对董卓杀得个片甲不留。凡是参与董卓阴谋的,肯定都没有好结果。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自己的职务没有得到升迁,心怀不满。照理说,跟着吕布做应该没错了吧,但吕布勇则勇矣,没有远大志向,谁给钱就给谁干,最终站错了队,丢了命。而李肃,跟着吕布站错了队,依然没落得个好下场。
演义中,李肃是以虎贲中郎将的身份出场的,所谓中郎将,即是统领禁军的将佐,你可以理解为林教头。在董卓手下没本事想混饭吃?不被杀就不错了!所以,首先肯定的是,李肃的武艺是出色的,但可惜的是,李肃是一个功利心十分急切的人,一点也不比吕布差,他蠢吗,不蠢的,蠢就说不动吕布,只是功利心太重了。
李肃口才不错,应变很好,但一直没得到重用。完全是被忽悠被猴耍的对象,一直就个“骑都尉”,真够“气”的。最后因战败被吕布所杀。
李肃的死,或许重点不在战败上。早之前李肃协助华雄守卫汜水,曾献计夜袭孙坚;为什么此时李肃对战很消极呢?
一来吕布承诺的事成后封赏并未兑现,二来李郭之兵是迫死之众,死战之士(王允要将董卓势力连根拔掉,故此激变李郭之众)。在吕布看来,杀李肃是必然的。
李肃忽悠吕布而使吕布从杀丁原之日起臭名远扬,刘备在白门楼说的“公不见丁原、董卓之事”起源便是吕布杀丁原,这是吕布比较隐讳的事情。原先李吕共同侍奉董卓,尚且可忍;如今吕布翻然成为独立之主,自然是容不得李肃了。犹如曹操杀许攸,许攸成天在将领面前称呼曹操小名,居功自傲。这样看来,被杀也是一件无可避免的事啊。
- 上一篇:胡适绰号知多少?
- 下一篇:民国著名诗人胡适作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