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湟三月(作者原创授权)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东汉王朝首都洛阳发生了一场骇人听闻的谋杀,大将军何进被宦官在宫中暗杀,这件事直接导致了东汉王朝走向分崩离析。
一般人看来,这次谋杀完全是一场偶然的意外,要说直接原因,就是何进此人智商太低,胆子太大,做事又瞻前顾后,孤身一人进宫,死于非命。
不能说,这种说法没有道理,但只是停留在表面。
其实,何进之死,并非是偶然,也并非完全是他个人低能,或者优柔寡断性格造成的。可以说,何进死于谋杀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我们不妨从头来理一下,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何进出身并不好,他出身社会底层,发迹以前就是个屠夫而已。因同父异母之妹入宫,封为贵人,备受汉灵帝宠爱,靠裙带关系,拜为郎中,后累迁为虎贲中郎将,任颍川太守。
光和三年,何贵人被立为皇后,何进也因此而拜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何进被任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五营士驻扎于都亭,修理器械,以保卫京师。后来,破获张角部下马元义洛阳起事密谋,进封慎侯。至此,何进位极人臣,名义上他是帝国最高统帅,掌握着天下所有兵马。
然而,所有一切,仅仅停留在名义上而已。何进自己手中所掌握的兵力其实很有限。因为经过黄巾起义之后,朝廷将权力下放,各地州牧、刺史、太守,纷纷拥兵自重,朝廷根本指挥不动。
汉灵帝在西园组建了一支部队,设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
西园八校尉名单很微妙,除了最高统领蹇硕是宦官外,其他几人中,有兼具宦官和士人色谱的曹操、有世家大族代表袁绍,可见灵帝为了让各派势力达成平衡,可谓煞费苦心。
灵帝表面上对何进很倚重,其实内心很忌惮,因为东汉以来,外戚屡次专权,皇帝一直对外戚倍加提防。唯有让亲信宦官来掌握这支部队,灵帝才安心。相对外戚,皇帝更信任宦官。
灵帝晚期,对何皇后很冷漠,一度打算废掉她,辛亏有赖于一帮宦官苦苦求情,才保住了皇后的宝座。
何皇后生子刘辩,王美人生子刘协。灵帝病重,欲废长立幼,要宦官小黄门蹇硕帮助刘协。设立西园八校尉目的,就是削弱何进军权。
恰逢凉州边章、韩遂作乱,宦官们想借刀杀人,便怂恿灵帝派何进去平叛。何进也不傻,便以各种理由拖延时间,就是不出发。
此时,朝堂上外戚、世族、宦官三股势力,相互掣肘,达成了某种微妙平衡。这三股势力中,外戚和世族有共同的敌人——宦官,所以他们有成为同盟军的可能。
何进也曾经做过努力,试图跻身到世族行列,希望他们能够接纳自己这个新贵。可惜的是,世家大族们根本看不起何进这个暴发户,就算你峨冠博带,也不过是屠夫沐猴而冠而已。
相对而言,宦官们处于守势,他们知道,一旦灵帝撒手人寰,没有皇帝撑腰,何进想要杀他们,就跟杀条狗没啥区别。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灵帝驾崩,蹇硕等人决定先下手为强,想趁着何进入宫时除掉他,不料,走漏了消息,没有得手。
至此,双方彻底撕破脸,公开摊牌是早晚的事。
形势犹如箭在弦上,宦官们开始慌了。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决定示弱,采取丢卒保帅策略,出卖蹇硕,以保全自己。
何进遂逮捕斩杀了蹇硕,袁绍等人劝何进不要就此收手,应该乘胜追击,一举将宦官全部斩草除根,免得打蛇不成反被咬,并以窦武的例子劝他,切不可对宦官抱存幻想。
这样一来,宦官们彻底慌了。在宫廷内使坏,挑唆皇帝,暗中出阴招,搞阴谋诡计,他们在行,但要是真的刀枪相见,他们那里是何进的对手。他们苦苦哀求何太后,各种装委屈,痛哭流涕,称大将军如此对付奴才们,其实想专权,用来控制小皇帝。
宦官们一席话,拿捏住了何太后软肋,弟弟再亲,也比不过儿子。
没有太后配合,何进也一筹莫展。
其实,何进掌握了主动权,他只要自己不乱阵脚,宦官们是拿他没办法的。
就在此时,袁绍出了个馊主意,建议何进,召集地方猛将带兵入京胁迫太后,诛杀宦官。
接下来,发生的事,众人皆知,何进被骗进宫,遭到宦官杀害,董卓祸乱洛阳,废立天子。
这件事,一般都认为是袁绍没有远见,以至于引狼入室,酿成大祸。
但实际上,恐怕没这么简单,地方军阀入京,请神容易送神难,当时许多人都看了出来,曹操、陈琳等人都曾劝阻何进不要出此下策。如此浅显道理,难道袁绍真的低智商,就没看出来?
事实上,估计袁绍心里也很清楚,他这样做,其实有自己的小算盘。
实际上,只要外戚和世族联手,完全可以做到胁迫太后,诛杀宦官。但如此一来,外戚势必进一步壮大,世族的势力反而会被压制,如此傻事,袁绍当然不愿意干。
袁绍的盘算很简单,就是利用董卓等地方军人诛杀宦官,同时打击外戚,然后利用世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关系网,驯化和收买军人,世族趁机一家独大。
然而,后来的事情发展,并未有按照袁绍盘算的剧本展开,经过董卓之乱,外戚、宦官、世族三股势力都基本完蛋,地方军阀势力趁机崛起,这估计是谁也没想到的事。
- 上一篇:湖光秋色,省耕秋韵浓(组图)
- 下一篇:林中闻啼鸟,日落炊烟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