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度。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4日或5日。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与除、盂、九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清明所属三候为"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指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清明节,因为时处春和景明之时,枝绿草青,万物欣欣向荣,有祭墓和踏青的习俗。无论祭墓、踏青,均少不得酒。明人刘侗《五杂组》记:"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舄履相错,日墓,幡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
清明节的酒事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清明节就有相应的饮酒活动。清明节里,一般举行家宴时,都要为去世的祖先留着上席,并为祖先置放酒菜。或在祖先的灵像前插上蜡烛,放一杯酒和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
宋代以后人们把清明节扫墓当作一件大事。每年朝廷派多批人员去各陵墓祭享,官员百姓也到郊外扫墓。并借扫墓之机,携带酒食春游。开封城外郊区"四野如市",人们群聚在树下或园亭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酒。
在我国古代,清明前二至三天是寒食节。寒食虽然禁火、冷食,但不禁酒。寒食期间酒是必备常饮之物,在不生火做菜煮饭的情况下,利用已经做好的饭菜下酒是最好不过了。
唐朝张祎的《巴州寒食晚眺》记载:"东望青天周与秦,杏花榆叶故园春。野寺一倾寒食酒,晚来风景重愁人"。唐朝韦应物有《寒食寄就师诸弟》诗:"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唐朝记寒食酒俗最为有名的是白居易的《六年寒食洛下寒游赠冯李尹》诗中的句子:"此时不尽醉,但恐负平生"。
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舒缓祭墓之后人们的悲痛心情。而今,人们更是赋予清明饮酒之"俗"以新的文化内涵,将其扩展为亲友聚会、交流情感的活动。
- 上一篇:花与蝶系列
- 下一篇:花蕊夫人到底有多美貌,竟然让三个皇帝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