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3月,由刘亦菲、甄子丹、巩俐、李连杰等领衔主演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即将上映。在首版预告片中,花木兰(刘亦菲饰演)的“额黄妆”,让人眼前一亮。
这个形象,不禁让我们想到了上学时背诵的那篇《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就是脱胎于这首长篇叙事诗《木兰辞》。关于《木兰辞》的写作年代,现在仍然众说纷纭,但一般认为它是一首北朝民歌。而它所记述的那场战场,就是当时中原鲜卑族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
而翻阅《木兰辞》,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当时从军打仗,为何需要像上班一样先“点名”;而一切所需装备还要自己购置,朝廷为什么不负责发放呢?
以上这些问题,都要从西魏时开始出现的一种兵役制度——府兵制身上找到答案。
下面,我们结合《木兰辞》,一起看一下历史上非常有趣又高效的一种兵役制度——府兵制。
一、可汗大点兵
在《木兰辞》中,花木兰之所以替父从军,是因为“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府兵制中的“点兵”,不是抓壮丁一般乱点一通,而是很有讲究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被朝廷点名。
《邺侯家传》中记载:“初置府兵,皆于六户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选力一人。”
这里的“六户中等以上家”,是府兵制中对兵源家庭条件的基本要求。当兵还需要家庭条件?没错!
西魏时期,按照家财多寡,将百姓分为了“上上、上中、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而这里的“六户中等以上”,指的就是位于“中下”及以上的六种家庭,相当于当时的“中产阶级”了。
为什么要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呢?这个稍后我们在第二个问题“愿为市鞍马”中详细解说。
再一个,兵源家庭还要求必须是“家有三丁者”,也就是说家里要有三个男丁。这个也很好理解,府兵制之所以这么规定,只要是为了防止家中劳动力不足、耽误生产,或一家男丁全部战死后,影响了其家族传宗接代。
无论历朝历代,人口和粮食都是重中之重。
二、愿为市鞍马
花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以后,并不着去军营报道,而是先进行了一番大采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是花木兰在从军前再放飞一次自我,狠狠逛街消费一次么?不是的!因此她买的不是衣服、化妆品,而是上战场所用的装备和马匹。
为何像马匹这种在古代非常昂贵的战略物资,不是由军营统一发放,而要花木兰自行花钱购买呢?这也是府兵制的一大特点——“装备自筹”。
“装备自筹”也可以解释了上一个问题,即为何府兵制对兵源的家庭财产多寡有一定的要求了。这是因为府兵制下的士兵们,从头到脚的装备,都需要自己购买配置。
《魏书·太宗纪》中这样记载:“永兴五年,正月,诏诸州六十户出戎马一匹。泰常六年,二月,调民二十户输戎马一匹,大牛一头。”
这里说的是,府兵制是按照一定户数比例征集马、牛这一类大型畜力的,或每60户出一匹马,或每20户出一匹马、一头牛,而花木兰能出战马一匹,可见其家境属于十分殷实的。
三、策勋十二转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得胜归来的花木来,立下赫赫战功,得以见到天子。天子重赏有功的花木兰,“策勋十二转”。这里,提到一个名词——“勋官”。
因为战后需要大量赏赐、册封有功将士,而朝廷又没有那么多实职岗位,于是便演变出了一种没有实职、只有待遇的勋官。
在北周、隋朝时期的文臣武将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官职叫“上柱国”,比如杨坚、裴擒虎等,都是这个官职,实际上它就是隋朝所定的十一级“勋官”中地位最高的一个,属于从一品。而到了唐朝,增加为“十二转”勋官,其中最高的一级也是“上柱国”,属于正二品。
花木兰十二年从军归来,从一个普通的下级士兵,“策勋十二转”,成为了“上柱国”一级的重臣,皇帝想再封她一个“尚书郎”的实职,这是一个能够在皇帝身边协助处理政务的职务。
虽然诗歌里有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府兵制中,低级士兵是可以通过建立军功实现地位擢升的,他们甚至可以出将入相。这不失为一种绝佳的人生上升通道。
四、出门看火伴
花木兰载誉归来,没有贪恋皇帝给的高官厚禄,而是选择了衣锦还乡。
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又回到了原来那个“当户织”的大小姐模样。
原来一起从军的“火伴”一个个惊掉下巴,原来从军十二年,竟不知木兰是个女儿身。
这里,我们又看到一个名词——“火伴”,“火伴”跟“伙伴”是一个词吗?这是作者笔误,亦或者是通假字(火通伙)呢?
《新唐书·兵志》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士以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五十人为队,队有队正 ;十人为火,火有长。”
这里说的是唐代府兵制中军队的基层单位:十人为一“火”,领头的叫“火长”;五十人为一队,领头的叫“队正”;三百人为一团,领头的叫“校尉”。
所以说,与花木兰一起回到家乡的“火伴”,就是曾经与她在军营中“一个锅里搅勺子”的亲密战友。而他们竟然在12年的漫长时间里都没有发现木兰是女人,实在难以想象啊。
五、府兵制的其他特点
通过花木兰从军的例子,我们提到了府兵制的几个特点: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兵散于府,将归于朝。而且是装备自理,朝廷概不负责。
此外,府兵制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兵不识将,将不知兵”。这个,我们可以从府兵制的运作方式上看出端倪:
按照府兵制的规定,家中一人入伍成为府兵,全家皆编入军籍。府兵的户籍由“折冲府”掌握。
和平时期,府兵们除了做好农业生产外,还要定期参加由折冲将军领导的军事训练,以保持战斗力。
一旦战争发生时,不是由折冲将军直接领导本地府兵出战,而是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现象,而它的目的也是为了防止将领把军队作为自己的私产,割据一方。
此外,府兵制还和三国时期曹操实行的屯田制进行了有效结合,既利于农业生产,又减轻了军费开支,还能部分解决了后勤供给问题,同时也扩大了兵源。
小结:正因为府兵制有如此多的优越性,所以,在南宋陈傅良所著的《历代兵制》中这样说:“其制虽始于周、齐,而其效则渐于隋……隋之兵威,视南北之国为尤强,是以征伐四克,而成一统之业,皆府兵之政也。”
陈傅良把“府兵制”,作为隋朝后来能够一统海内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