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是由花、蕾、茎、叶、干等部分组成。牡丹花头品种较多,有单瓣、重瓣和起楼之分,色彩也因品种而异。花头中心有雄蕊和雌蕊,雌蕊在花心正中,状如小石榴,雄蕊由蕊头和蕊丝两部分组成。
今日绘画教学主题~牡丹花画法
因品的种不同,牡丹的花头有单瓣、重瓣和起楼之分;其色彩也因品种的不同而十分丰富。初学者无论是临摹还是写生,都不能只盯着一瓣一叶,而要学会把握整体轮廓,做到“整体着眼,局部入手”。
1.蘸曙红和大量清水,笔尖蘸曙红,使颜色自然过渡,围绕花心点垛花瓣。绘制时一层层加以刻画,这样花瓣的排列便会 有序,避免了繁杂凌乱。
2.笔尖蘸取色泽较为浓重的曙红,顺手在不同层次的花瓣中间的空白处添画些小而密集的花瓣,以丰富花头结构。
注意了!
在绘制花瓣瓣尖时,在调色盘上调和颜料,使颜色向笔根渗透,再用笔尖蘸胭脂,稍作调和后即在画面上点画,以使花瓣更有层次感。
3.蘸花青和藤黄,加清水调和,在互相叠放的花瓣间添画花萼及花柄,可以更突显花朵的娇艳。
在画花头的花瓣时,笔尖先落纸面,然后是笔肚,最后是笔根轻轻按压在画纸上,而提笔时则是以相反的顺序结束一个笔画。这样绘制出的花瓣饱满且颜色深浅变化自然。
注意了!
外层花瓣要紧凑而不拘谨,大花瓣旁边多点缀小花瓣,或留些白,使其更加自然。
4.蘸取三青及石黄,用笔尖轻轻点在画纸花心处,绘制雌蕊、雄蕊。
下面我们来细致的看一下牡丹不同颜色具体画法:
粉牡丹的画法:牡丹按花色可分白、黄、粉、红、紫、墨紫、雪青(粉蓝)、绿和复色。粉牡丹花瓣为粉色,形态与其他牡丹一样,花单生于枝顶,花大色艳,形美多姿。
(一)画花头最好使用兼毫斗笔。待笔浸透清水后,笔根部蘸白粉,笔尖蘸曙色或牡丹红,调匀后再碰一点胭脂,笔锋朝下,笔腹朝上,点虱(虱,音督,即随意点染)于纸上,画出两三瓣浅花瓣。
(二)继续如前法点出外花瓣,挤出内花瓣的形状,用色稍重,连续用挑笔和叠加,向然渗化。
(三)加画花瓣时,笔触不可雷同,要注意花瓣的宽窄、长短、参差错落。
(四)用笔要有节奏,丰富花瓣层次,用破色法去刻画花瓣外形,使每一瓣都有内心感。
胭脂牡丹的画法:画法为用中号以上京提笔(羊毫配狼毫的兼毫笔)饱蘸大红色,在调色盘上调和,使颜色向笔根渗透,再用笔尖蘸胭脂,稍作调和后即在画面上点画。
(一)用清水洗去笔含颜色,笔根调入曙红,再调胭脂,笔尖调一点花青或墨。
(二)用笔要洒脱,不要迟疑,使颜色冲撞出浓淡、干湿,塑造出花开的精神气质。
(三)花瓣大小、穿插、浓淡、冲撞、托挤,要有变化,不可呆板。
(四)注意外形,画花心部的几瓣用色浓一些,以增强其立体感和整体感。
黄牡丹的画法;黄色的牡丹和艳丽的红牡丹比起来显得素雅很多。黄牡丹在彰显牡丹富贵的基础上,使牡丹本身看起来更具有生命力。绘制黄牡丹需要用到的主要颜料是藤黄。
(一)笔根部调入藤黄,然后笔前部调入少量朱砂,笔尖蘸少许胭脂。
(二)画法如前所述,画时注意不同品种牡丹花的造型。
(三)用笔时要注意聚散开合的关系。
(四)注重花瓣外形的塑造。花头完成后,在颜色未干之时,用重色晕染花心和花瓣的交界处,以使花瓣的交接更为清晰、生动。
蓝牡丹的画法:自然界中的蓝牡丹是中粉色带有蓝紫色相。如这样画出来,色相和其它红色、粉色的花色很接近,为了强调色彩的区别,就要加强色相的变化,方法是笔根上锌钛白,笔肚上酞青蓝,笔尖上也可加点胭脂。
(一)笔洗净后,笔根调入白粉,笔前部调入酞春兰或花青,笔尖蘸少许较浓的酞菁蓝。
(二)画花的表现方法与前文所讲相同,疏密错落要讲究。
(三)要注意花瓣开合的向心力。
(四)此图适用于花苞半开时的造型。
橙红牡丹的画法:方法是笔根上朱磦,笔尖加上胭脂,花芯深处用胭脂加重就可以了。
(一)洗净笔,笔根蘸白粉,调朱砂或朱磦,再调入曙红。
(二)成橙红色后,笔尖麵少许胭脂,稍作调和后即在画而上点画。
(三)笔法同前面所讲的相同,需要强调的是要注意外形和向心形态。
(四)画时注意疏密之分,呈现出错落有致的效果。
紫牡丹的画法:画紫牡丹,从前没有紫色时,就用酞青蓝加胭脂调成深紫色来用,现在有一种紫色,加锌钛白,九可以直接来画,花芯深处可再加点酞青蓝。
(一)紫色,可用花青调胭脂而成,画花的深浅要把握好调成紫色量和白粉量,白粉多则浅,少则重。
(二)着重体现花形的不同,深、浅、正、侧的花形变化。
(三)笔法同前所述,注意外形和向心,以及花瓣交界处的画法。
(四)画时同样须注意疏密之分,以使花朵呈现错落有致的艺术效果。
今天教大家常见牡丹画法,还有几种牡丹画法,由于时间关系,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陆续讲解完,画画是没有捷径可以走的,只有不停的学习临摹才是唯一的道路,希望这些牡丹画法对杠开始学习画牡丹的初学者有一定的帮助,素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学习更多绘画知识,关注头条号:绘画视界。一直是你绘画路上的良师益友,简单而有趣 。
- 上一篇:读黄石公《六韬·三略》白话
- 下一篇:解析黄芩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