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无花无酒不清明,来说说清明与酒的那些事儿

无花无酒不清明,来说说清明与酒的那些事儿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1-09 13:16:05
阅读: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的到来,总会让人想起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既描绘了古代人在清明时节的所见所闻所感,也表明了清明时节人们想借酒来平缓或者是暂时麻醉自己哀悼亲人的心情。

无花无酒不清明,来说说清明与酒的那些事儿

那么从古至今清明节都有哪些习俗?清明要喝清明酒又是怎么来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习俗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而在隋唐之前,人们重寒食、轻清明,直到唐玄宗时,才将清明节扫墓正式编入礼典,归属当时的“五礼”之一,成为重要的年节之一。

在清明节假期,人们除了祭祖扫墓的习俗之外,还逐渐形成了外出荡秋千、蹴鞠、插柳、放风筝等风俗习惯,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扫墓祭祖:民间清明节扫墓祭祖主要有两种仪式,一是“培墓”;一是“挂纸”(闽南语)。“培墓”也又叫上坟、墓祭、祭扫,包含修墓培土和祭拜,并且用银朱重描墓碑上模糊不清的字体。还有一种年年“挂纸”的作法,就是“压纸”,也叫“挂墓”、“挂钱”,意思是替祖先“盖厝瓦”修房子,表示这个坟有后嗣祭奠,不是无主的孤坟。

无花无酒不清明,来说说清明与酒的那些事儿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无花无酒不清明,来说说清明与酒的那些事儿

插柳戴柳:“插柳”同时是寒食和清明节的习俗,人们在门户上、坟上插柳,在头上戴柳条编的饰物,在宋代遍及千门万户。中国还有的地方,祭祖扫墓时也在坟上插上一些柳条。

把清明节刻画得最传神有趣的当属《清明上河图》。在这幅画里,汴河穿流而过,两岸车水马龙、店铺林立、街道四通八达。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形形色色、样样俱全,把都市的繁华景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清明酒

清明节何以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据悉,早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清明节就已有相应的饮酒活动,饮酒不受限制。清明节里,一般举行家宴时,都要为去世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像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和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清明这一节日从诞生之日起,就和酒有脱不了的关系。

无花无酒不清明,来说说清明与酒的那些事儿

清明节的酒就是“清明酒”,而且这种酒只能在清明节前后一周酿造,不到时日或者过了时间,酿出来的酒都不会那么甘甜醇美,颜色也不会那么深浓。据史料记载,清明酒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唐贞观年间,太宗皇帝李世民南巡到大塘,有人献清明酒御用,太宗皇帝大加赞赏,被定为贡酒,清明酒也因此扬名。江西等地的清明酒有数百年的历史,因而当地一直存在着过年拿上好的清明酒待客的传统习俗。

“酒越陈越香”这句话放在清明酒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新酿的清明酒呈透明状,而存放5年以上的清明酒已是金黄色,存放10年以上的清明酒则完全变成了黑色。而清明酒必须窖藏5年以上才好喝,让酒糟、基酒与白酒完全地、自然地混合。

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清明节习俗不断发生变化,但扫墓、踏青、郊游这些活动,至今仍被人们重视。而且在这些活动中,无论是对先祖的缅怀和祭奠,还是对春天大自然美景的享受,饮酒,不管在野外或是家里、抑或是酒家,依然是少不了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