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浅谈“马谡之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真的利大于弊吗?

浅谈“马谡之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真的利大于弊吗?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1-21 22:26:58
阅读:

文/元哥说历史

文章原创首发,请勿转载。

前言【“马谡之死”是诸葛亮当政时期,蜀汉发生的“三大疑案”之一(其余两大疑案为“魏延谋反”、“李严被废”)。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了历来久演不衰的折子戏,受到了大家的广泛欢迎。坦率地讲,从小说和艺术的角度来说,这个故事真的是精彩至极。但是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就不是如此了。为什么这么么说呢?第一,街亭战败后,马谡的结局都是个问题,是死,是活,还是跑了?第二,马谡究竟该不该杀?第三,诸葛亮为何一定要杀马谡?第四,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真的利大于弊吗?在这篇文章中,我就来跟大家解答这四个问题。】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马谡的结局如何?

浅谈“马谡之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真的利大于弊吗?

马谡剧照

我想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估计都会惊讶不已。诸葛亮不是挥泪斩马谡了吗?马谡的结局明摆着就是死了呀!一开始笔者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当我去翻看《三国志》的时候,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大家有所不知,《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没有为马谡作传的。因此关于马谡的结局,只能到别人的传里去找。

《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说法,是“戮谡以谢众”,《三国志·王平传》的说法,是“丞相亮既诛马谡”,也就是说,马谡确为诸葛亮所杀。可是《三国志·马良传》的说法,却是“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也就是说马谡因罪被抓入天牢,没判刑就死了。《三国志·向朗传》的说法就更不可思议了,是“郎素与马谡善,谡逃亡,郎知情不报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也就说马谡不仅没有被杀,反而逃跑了,还连累了他的好朋友向朗。

以上四种记载,三种说法,都出自《三国志》。

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真的呢?

浅谈“马谡之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真的利大于弊吗?

诸葛亮剧照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三国志·诸葛亮》的说法,应该问题不大。因为跟“马谡之死”关系最大的人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这个事件的主人公之一。至于《三国志·马良传》和《三国志·向朗传》的说法,则可以结合起来理解。那就是马谡街亭失败后,害怕担负责任,于是逃之夭夭,然后又被抓了回来,还没执行死刑就死在了狱中。

我认为马谡逃跑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为什么这么说呢?

据《三国志·马良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马谡临终前对诸葛亮说:你对待我就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我也把你看成我的父亲,现在希望你向大禹对待鲧那样对待我,这样才不辜负我们的父子之情,我虽死而无憾!

请问:这样的马谡,可能会逃亡呢?

浅谈“马谡之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真的利大于弊吗?

马谡自首剧照

当然了,马谡被抓后不逃亡,倒不能说明他被抓前不逃亡。做了错误,犯了死罪,逃跑是人之常情,我想马谡也不能例外。但是如果马谡被抓后,能从容就死,也不愧是一条英雄好汉。

然而这样一说也有不少问题,比如,马谡究竟是自首,还是被抓的呢?就没有任何史料可以佐证。再比如,马谡逃跑,是在被判死刑前,还是被判死刑后呢?也没有任何证据。

但是不管怎么说,诸葛亮都是下达了死刑命令的。据《三国志·马良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蒋琬到了汉中后,对诸葛亮说:现在天下未定,却杀掉这样一位有智谋的人才,不是很可惜吗?诸葛亮留着眼泪说:孙子能够克敌制胜,是因为军纪严明。现在天下大乱,四分五裂,如果不依法治国的话,怎么能够讨贼兴汉呢?显然,如果诸葛亮没有下达死刑命令的话,他就不会那样回答了。总之,只要大家不钻牛角尖,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马谡究竟该不该杀?

浅谈“马谡之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真的利大于弊吗?

马谡剧照

对于这个问题,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世人争论了上千年,也没有个结论。

如前文所述,和诸葛亮同时代的蒋琬,就认为不可杀。东晋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习凿齿也认为不可杀,为此他还发表了长篇大论:

“诸葛亮之不能兼上国也,岂不宜哉!夫晋人规林父之后济,故废法而收功;楚成暗得臣之益己,故杀之以重败。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退收驽下之用,明法胜才,不师三败之道,将以成业,不亦难乎!且先主诫谡之不可大用,岂不谓其非才也?亮受诫而不获奉承,明谡之难废也。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

大意就是说,诸葛亮杀马谡是非常不明智的,他不能战胜曹魏,就在于杀了马谡这类人才。

姜维和习凿齿的看法,我个人比较赞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马谡当然也不例外。作为一名统帅,马谡肩负着三军将士们的生命,他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一时不察,犯了大错,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了,也有人认为马谡该杀。作为将帅,他不仅违背了诸葛亮的命令,还不听属下(王平)的劝阻,最后害了三军将士殒命街亭,真是罪大恶极。如果这都可以不死,还有天理吗?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却有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马谡是可杀可不杀。在易中天先生看来,马谡丢了街亭,自然是其罪难容,应该予以处分。但是并不一定就要判死刑,比如可以将他贬职或者罚他去军前效力,让他戴罪立功。

那么,诸葛亮本人想杀马谡吗?

浅谈“马谡之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真的利大于弊吗?

诸葛亮剧照

我的答案是不想。

有证据吗?

有。诸葛亮流泪就是证据。我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陈迩冬先生,在总结诸葛亮为什么要流泪时,说了四个原因。

第一个,叹惜马谡。这一点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马谡是诸葛亮的亲信。

据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裴松之考证,马良和诸葛亮结拜过兄弟,或者是亲戚关系。诸葛亮年长,马良遂“以兄事之”,而马谡是马良的亲弟弟。

第二,马谡是个人才。

据《三国志·马良传》记载,马谡才气过人,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很是器重他(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过“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君其察之”。但是诸葛亮没有把刘备的话放在心里,照样重用马谡,以他为参军,还经常找他谈话,而一谈就是一整夜。再据《三国志·马良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将要南征,马谡送他十余里。临行前,诸葛亮问马谡有何计谋,马谡提出了著名的十六字方针,即“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心战为下”。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计谋,这才有了后面的“七擒孟获”,平定了南方。

第三,马谡有威望。

浅谈“马谡之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真的利大于弊吗?

众人为马谡求饶剧照

仍据《三国志·马良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马谡死时,多达十万人为他垂泪(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由此可见,并不是只有诸葛亮舍不得杀马谡,很多人都舍不得。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一点,那就是马谡是可以不杀的。

第二,悼念将士。数万将士,就这么没了。对于蜀汉来说,真可谓是损失惨重,诸葛亮如何不难过呢?

第三,悔恨自己。想当初,刘备已经警告诸葛亮。诸葛亮却不以为意,让他如何不后悔呢?

第四,追念先帝。诸葛亮此时一定在想,还是先帝英明呀,他预言对了。

再回答第三个问题,诸葛亮为何一定要杀马谡?

浅谈“马谡之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真的利大于弊吗?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剧照

这个问题,蒋琬问诸葛亮的时候,他已经说过了。大概意思就是说,要依法治蜀,不能有所偏私。

当然了,这个问题可以展开来讲。我在上篇文章中讲过(浅谈“李严被废”一案:诸葛亮为何执意要废掉李严呢?),蜀汉政权是由三股势力组成的,即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益州集团,而这三股势力是彼此充满矛盾的。诸葛亮之所以能够缓和这三大矛盾,就在于他公开、公正、公平地对待所有人。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诸葛亮不杀马谡,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我想肯定是人心不服、地位不稳。有些人一定会想:马谡是你诸葛亮提拔上来的,现在他犯了这么大的错,你去置之不理,有这么做丞相的吗?

诸葛亮知道如果不能公正地对待马谡,就无法向国人交代,更没法向那些”反动分子“交代,所以他只能“挥泪斩马谡”,并且事后还得自贬三等,把所有错误都揽在自己身上(具体参见《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晋春秋》),从丞相降到右将军。当然了他还得管理蜀汉的一切事务(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再回答最后一个问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真的利大于弊吗?

浅谈“马谡之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真的利大于弊吗?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剧照

我想大部分人都是持肯定意见的,认为诸葛亮这样做,体现了他铁面无私,公正执法,是利大于弊的。这也很好理解,在很多人心目中,诸葛亮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简直就是一个“神人”,是不容任何人置疑的。

也有人少部分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诸葛亮杀马谡,是弊大于利的。众所周知,蜀国是三国中实力最弱小的,这体现了多个方面,如土地最小,地形不利(易守不易攻),人口最少,等等。而最主要的就是人才最少,庞统、法正已先后逝世,蜀国只剩下蒋琬、费祎、姜维等寥寥几个人才。像马谡那样的人才,就更是少之又少了。诸葛亮杀马谡,是让亲者痛仇者快,如习凿齿所言,是非常不明智的。

那么,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马谡不该杀,所以是弊大于利。

那么,大家怎么认为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和评论!

参考文献:《三国志·王平传》、《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志·马良》、《三国志·向朗传》、《裴松之注三国志》、易中天《品三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相关推荐

  • 浅谈“马谡之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真的利大于弊吗?

    挥泪斩马谡,前言【“马谡之死”是诸葛亮当政时期,蜀汉发生的“三大疑案”之一。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了历来久演不衰的折子戏,受到了大家的广泛欢迎。

    诗词赏析
  • 诸葛亮真有“挥泪斩马谡”吗?揭秘马谡守不住街亭的真正下场

    挥泪斩马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的“街亭之战”一直都是三国的热门话题,承蒙罗贯中老先生写出“挥泪斩马谡”的经典桥段,“守不守得住街亭”、“挥泪斩马谡”从京剧舞台红到各大论坛,时常都有人在研究到底该派谁来守街亭,而马谡也从一个在《三国志》中没有列传的小人物,声名大噪登上三国红人榜。

    诗词赏析
  • 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马谡犯了何罪?

    挥泪斩马谡,他是马良的弟弟,最开始以荆州从事跟随刘备入蜀,马谡是当时蜀汉政权官僚中的佼佼者,后来掌接替诸葛亮的丞相之位。因为几次献计得到孔明重视,却不知死亡正在慢慢向他靠近。马谡的兄弟都一个模样:有才又有名。

    诗词赏析
  • 历史真相 诸葛亮到底有没有“挥泪斩马谡”?

    挥泪斩马谡,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是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侍中马良之弟。最初,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取蜀入川,之后曾经先后担任绵竹、成都令、越嶲太守等。

    诗词赏析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挥泪斩马谡,从商岁月里,有几个经常与你为敌,总是想办法给你找麻烦,甚至一心想搞垮你的人…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并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回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

    诗词赏析
  • 失街亭,诸葛亮为何非要挥泪斩马谡?真正目的太狠了

    挥泪斩马谡,辗转多地任县令后,马谡得到丞相诸葛亮的青睐,一跃成为丞相府参军,朝夕随从诸葛左右,由此一直到北伐曹魏失街亭,间隔十余年。

    诗词赏析
  • 挥泪斩马谡!诸葛亮到底该不该斩马谡?给后人留下千古谜题

    挥泪斩马谡,用法严明,向来是古代军营中得以服众和号令将士们的方法。在历史上有不少因为维护军法法度,而不得不错杀能够为沙场作战贡献出很大力量的将士。在三国中,有这样一件事不仅不利于蜀国之后的作战计划,还让诸葛亮后悔莫及。这件事就是刘备死后,休生养息的蜀国突然开始了北伐之路。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