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坐落于山西大同清远街南侧,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取“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是当时佛教华严宗最重要的寺庙之一,辽代的华严寺规模宏伟。
《山西通志》云:“有南北阁、东西廊。北阁下铜、石像数尊:中石像五,男三女二;铜像六,男四女二。内一铜人,衮冕帝王之像,余皆中帻常服危坐,相传辽帝后像。”华严寺内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而成为辽国皇室祖庙。整座寺院雄浑大气,殿宇巍峨,气势宏伟,巍然骏畅。
由于契丹民族原始信仰中“好鬼拜日”。契丹族崇拜太阳,认为他们拥有的一切都是太阳给予的。她们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东向而拜,居住习俗也坐西朝东。因此,华严寺一反汉族寺庙坐北朝南的传统建置,而是坐西面东,让清晨洞开的门窗迎接东方第一缕阳光。金代重建时尊重了契丹人的风俗习惯,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辽末保大二年,华严寺毁于兵火。至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通悟法师等重建,华严寺得到恢复,但规模已逊于辽代。
元朝武宗至大年间,慧明法师主持重修。华严寺仍不失为云中巨刹。元末战乱,又遭破坏。明宣德、景泰年间,予以重修,补塑佛像,勃然中兴。
明中叶以后,华严寺分为上、下二寺。上华严寺以大雄宝殿为主要殿堂,布局严谨;下华严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风格活泼、古朴。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
清初华严寺又遭战火,康熙初年曾事修补,但风光惨淡,所幸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保存完好。其余则一片断垣衰草。后虽又陆续重修,但规模和结构都不如前朝了。清朝末年,华严寺千疮百孔,一片荒凉。
建国后虽多次拨款维修华严寺,也仅限于维持旧貌。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将原来独立的上、下两寺合并为一寺。文革中,被迫停止宗教活动,改为大同市博物馆,反而使建筑、塑像、碑刻、藏经都得以完好的保存。
2008年,大同市启动名城复兴工程,投巨资对华严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恢复了辽金时期大华严寺的鼎盛格局,古寺又重回西京时代。
华严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通高43米,上景金盘,下承莲池,特别是塔下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采用100吨纯铜打造而成,内供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辉煌,全国唯一,是传统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木塔建筑依据辽代风格所建,上景金盘,下承莲池。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各层内部设塔心室一间,底层外部周围还有回廊一圈,形成了五间样式。其六层斗拱设计采用三十种斗拱组合类型,顶脊塔刹为须弥座,山花蕉叶及覆鉢皆采用绿、黄、乳白三彩琉璃制造,内设天宫。塔顶相轮、承露盘、仰月、宝珠,采用青铜锻造外镀纯金。整体木塔造型美观大方,古朴劲健。
宝塔下还建有一座近五百平米的铜制地宫,中间供奉水晶塔放置元代高僧慧明法师舍利子,铜柱上雕刻释迦牟尼佛传故事,内容丰富多彩。
铜板雕刻的铜砖铺地,四壁大小佛像近千余尊,称为千佛龛,金碧辉煌,十分壮观。
辽代佛教华严宗盛行,道宗亦曾亲撰《华严经随品赞》十卷,故云中(即云中郡,今大同雁北一带)特建华严禅寺。
因寺内曾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当时还具有辽皇室祖庙性质。辽保大二年(1122年),寺内部分建筑毁于兵火,后重建,至元代初年仍不失为云中巨刹。
明宣德、景泰年间大事重修,补塑佛像,勃然中兴。明中叶以后分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清初寺院复遭摧折,康熙初年曾事修补,但风光难现。
华严寺大雄宝殿壁画是华严寺的一朵奇葩。大殿壁画最早始于辽金,绘画内容为孔雀经,这也正符合当时统治者寺庙合一,祈求保国安宁的实际状况。
明清年间多次重绘,现存壁画为清光绪年间重绘。据多处留有的墨书题记,为清光绪年间大同“云中钟楼西街兴荣魁董画铺信心弟子董安”所绘。
壁画以说法图和佛教故事为题分为二十一幅巨型画作,除门窗外满布殿内四壁。画面场面开阔,人物众多,景色鲜明,色彩艳丽,堪称鸿篇巨制。
壁画整体设计严谨,构图周密,每幅画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在一个殿内绘制如此宏伟壮观的壁画,为我国寺庙壁画中所罕见。是不可多得的珍贵的历史文化宝藏。
- 上一篇:临潼华清池里发生的故事
- 下一篇:花蕊夫人何其美,但她的结局却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