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说出这些铮铮之言的是明末清初大儒黄宗羲。他的一生何等精彩,万世之后依旧流芳。黄宗羲生于1610年,卒于1695年。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等。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图注:先生讲学
明末清初,正值乱世,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席卷大半个中国,继而关外的清兵又一哄而入,华夏大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诺大的神州大地,几乎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黄宗羲在这个乱世竟然能够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真可谓奇迹。1695年8月,就在临死前四天,黄宗羲给自己的孙女婿写了一段告别人世、迎接死亡的话,很有趣味:“总之,可以死了。一是年龄到了,可以死了。二是回顾一生,说不上什么大善,却也没有劣迹,因此,可以死了。三是面对前辈,当然还可以做点什么,却也没有任何抱歉,因此,可以死了。四是一生著作,虽然不一定每本都会流传,却也不在任何古代名家之下,因此,可以死了。”
图注:黄宗羲墓
彼时,黄宗羲已经达到85岁高龄,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也算是个长寿老人。更加神奇的是,留下这四个“可以死了”的理由后,黄宗羲就在四天后去世了。也许冥冥之中,他已经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如此大彻大悟之人,简直就跟那些高僧大德选择时间坐化差不多了。这四个“可以死了”,可以算作是黄宗羲对自己人生的总结。特别是第四个理由,说自己一生的著作不在任何古代名家之下。这口气之大,确实一点儿也不谦虚。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狂人李敖,他曾经说,“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嘴巴上骂我吹牛的人,心里都为我供了牌位。”当李敖说这话的时候,估计很多人都不会同意,譬如你把鲁迅、胡适等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但很多人都会佩服李敖这话的勇气。
图注:李敖
不过要说狂,黄宗羲堪称比李敖还狂,因为他说的“一生著作,虽然不一定每本都会流传,却也不在任何古代名家之下。”对此,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说,除了黄宗羲,历史上还有哪几位学者既拥有如此浩大的著作量又全都达到高峰的呢。与之能够相比的只有司马迁和司马光。他们两位在历史学上的整体地位高于黄宗羲,但是,黄宗羲对历史的横向断代分析和纵向专题分析,却并不输于他们。
作为中国文化的顶级代表,黄宗羲一直活到八十五岁高龄,这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实在是件幸事。黄宗羲是我国古代屈指可数的通儒之一。他生活在十七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黄宗羲学识渊博,著述宏富。他在政治、史学、哲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的造诣和卓越的建树。同时,他又“能古文词,尤工为诗”,文学修养也很高,不仅有大量的文学创作,而且在文学创作理论上有非常精辟的见解。
图注:司马迁像
“经世致用”是他文学创作理论的出发点。在文学创作中,黄宗羲特别鄙弃那种“溢言曼辞以入章句”和“谄笑柔色以资应酬”的趋时、虚伪、应酬之文,明确指出“应酬之下本无所谓文章”。他并强调自己“平生不作应酬文”,把“戒应酬之文”列为“作文三戒”之一。他认为文学创作必须围绕时代、国家、民族这些头等重大问题来展开,这个观点。他始终坚持如一。这是他文学创作理论的思想基础。
黄宗羲晚年在自题画像中说:“初锢之为党人,继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其为人也,盖三变而至今。”这可以说是他一生的写照。初锢之为党人,是指他因受父亲以及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的影响,早年曾参加过反对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的斗争。由于父亲因反对魏忠贤而屈死诏狱,东林党人大批被打成“逆党”,少年黄宗羲对宦官恨之入骨。
图注:游侠
十七岁那年,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被朝廷中的魏忠贤奸党所害,死得很惨,他祖父就在他经常出入的地方写下莫忘勾践的句子贴在那里,提醒他不能忘了复仇。第二年,冤案平反,奸党受审,黄宗羲来到刑部的会审现场,拿出藏在身上的锥子,向着罪大恶极的官吏许纯显、崔应元等猛刺,血流满地。这个情景把在场的审判官员都吓坏了,但他们并没有立即阻止,可见那些被刺的官吏实在是朝野共愤。而那个首先被刺的许纯显,还是万历皇后的外甥。当堂行刺之后,黄宗羲连那些直接对父亲施虐的狱卒也没有放过。做完这些事情,他又召集其他当年屈死忠魂的子女,举行祭奠父辈的仪式。凄厉的哭声传入宫廷,把皇帝都感动了。
图注:魏忠贤剧照
继之为游侠,是指明王朝覆灭后,黄宗羲所从事的抗清斗争,这段时间他四处奔走,居无定处,时人称之为“游侠”。明王朝垮台后,黄宗羲和他的两个弟弟率家乡子弟百余人参加了鲁王部属熊雨殷、孙硕肤组织的起义部队,从此开始了他的八年抗清斗争。熊、孙率部划江而守,不久为清兵所破,导致“浙河兵溃”,义军遭到重大挫折。黄宗羲率残兵五百人,退守四明山,继续同清军周旋。直到南明政权覆亡,黄宗羲才转向著作和讲学。总计起来,他的著作多达一千三百多卷,两千万字以上。如果用当时木刻版的线装本一函一函地叠放在一起,简直是一个庞大的著作林。很难想象,这是由一个单独的生命完成的。黄宗羲的讲学活动,从五十四岁一直延续到七十岁,创建了赫赫有名的浙东学派,一反学术文化界流行的空谈学风,主张“经世致用”,培养出了一大批在经学、史学、文学,以及天文、地理、六书、九章等领域的大学者。
图注:南明政权官员
这么一位大学者,引起了康熙皇帝的重视。康熙帝曾接连两次征召黄宗羲赴京任博学鸿儒,均被他拒绝。后康熙欲修明史,再次想起黄宗羲,又邀黄宗羲赴京主持史局,黄宗羲仍未赴任。康熙皇帝当然知道他曾经组织武装反清,还遭到通缉,但康熙皇帝竟是康熙皇帝,只看重他作为大学者的身份,以及他背后的汉文化,完全不在乎他与朝廷对立的往事。康熙皇帝搜集黄宗羲的著作,读得很认真。从对待黄宗羲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康熙帝的一些大度。如果换了其他的专制帝王,说不定黄宗羲就惹祸上身了。
《明夷待访录》是集中体现黄宗羲的社会政治思想的著作,成书于康熙二年(1663)。他“痛定思痛”,不仅对明清嬗替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此书一出,在万马齐喑的清初思想界如石破天惊。其中最响亮的两句话,一是“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二是“天下为主,君为客”。前一句批判的矛头直指秦王朝以来以“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的君主专制制度。后一句可概括为“民主君客”论,伸张的正是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的思想。他超越了自己,超越了同时代人。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的思想,今天的人们认为已经达到了“朴素民主性”的思想高度。
图注:帝王像
黄宗羲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和臣的设置,但主张君主开明立宪制,加强平等因素,扩大社会对执政者的监督权力,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这种思想并非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出来的,因而更加可贵。这部书受到清朝统治者的查禁,直至清末才重见天日,受到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的重视和赞许。黄宗羲积极变革的主张,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揭露与批判,以及他所倡导的学术“经世”的观点等,都给当时政治、经济和学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更有后人将他同卢梭和孟德斯鸠相提并论。
图注:卢梭
黄宗羲死于1695年,但早在1687年,就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黄宗羲希望自己死后将头发散开,盖上一条单被,放在一个石头棺材里裸葬。清朝入关后,老百姓都要扎辫子。散发表示不愿意再扎辫子,这是当时很多遗民的做法。但尸体不穿寿衣,放在石棺里很容易因虫蚁啃噬而迅速腐烂,这种下葬的方法就大大违背了当时的风俗。其实,黄宗羲之所以如此,是为了求得死后尸骨速朽。在黄宗羲心中,他的一生是失败的:在父亲被杀害的时候,他没能陪伴父亲一起对抗;在老师刘宗周绝食身亡的时候,他为了抗清匆匆离去;当朋友们在抗清的战役中殉国时,他依然苟活了下来。
图注:余姚四明山,黄宗羲战斗过的地方
黄宗羲认为自己虽然战斗过、抗争过,却没有死在沙场,而是活到80多岁的高龄。他晚年的事业也不为世人理解,有何面目到地底下去见父亲、老师和朋友?亡国之恨,一直缠绕在他的心头,所以他要散发,不再绑辫子;所以他要裸葬,而不穿满族的异族寿衣;所以他要躺在石棺里,期待迅速腐烂。不过,作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的成就已经有目共睹。学者马叙伦称道黄宗羲是秦以后二千年间“人格完全,可称无憾者”的少数先觉之一,我觉得黄宗羲是当之无愧的。(彭忠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