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不战而智退强师,体现外交家的智慧风貌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不战而智退强师,体现外交家的智慧风貌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1-02 00:28:08
阅读:

本文乃韶仪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时代,各诸侯国之间矛盾重重,弱肉强食,大国争霸,战争频繁。据《春秋》记载,仅鲁史242年内,列国间军事行动和朝聘盟会,分别为483次和450次,凡933次之多。这些军事行动和朝聘盟会,一般都带有大国对小国进行倾轧和掠夺的性质。弱国、小国要想摆脱被侵掠的命运,在大国兼并的夹缝中求生存,除了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和必要的军事实力之外,还必须善于利用矛盾,采取灵活机动的外交策略。本文记叙的就是一则智退强师的故事。

《左传·<a href='https://www.edusy.net/tag/zhuzhiwutuiqinshi_18013_1.html' target='_blank'>烛之武退秦师</a>》:不战而智退强师,体现外交家的智慧风貌

鲁储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秋,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这次冲突是由晋和秦首先挑起的,其理由有二:日“无礼于晋”,日“贰于楚”。晋文公重耳逃亡郑国时,郑文公以为重耳在外流亡多年还不能归国夺回王位,看来没有多大作为,所以没有按照礼节接待他,这就是所谓“无礼于晋”。后者指信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郑文公在战前曾以军队援助楚国,晋文公认为这是郑国对晋国怀有二心,想脱离晋国的控制而与楚国亲近。这二件事得罪了晋国,晋文公重耳一直怀恨在心,等到他的霸主地位巩固之后,就以此为罪名联秦伐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两句,不仅揭示了战争的起因,而且含蓄地点明这是一场以强凌弱的战事。

冲突的三方,秦、晋是大国,郑是小国。郑与晋又是邻国。以晋攻郑已是大国欺负小国之举,秦晋联合出兵,更显然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晋军函陵,秦军祀南”,仅用八个字就描绘出秦、晋联军大兵压境的逼人态势。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不战而智退强师,体现外交家的智慧风貌

弱郑的局势危如垒卵,令读者不禁要为郑国捏一把汗。同时,也为下文烛之武在国家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说服秦穆公撤兵罢战、卒使郑国免遭一次兵祸的英雄壮举,起到了反衬和烘托的作用。

游说秦穆公,是从正面刻画烛之武的形象。秦晋联盟并非偶然。远在晋文公重耳流亡的困难时刻,秦穆公派人把他接到秦国,还把女儿怀赢嫁给了他,后又派兵帮助他打回晋国,让他做了晋国的国君。这就是秦晋联盟的背景和基础。但是,秦晋两国也有互相矛盾的一面。郑大夫烛之武的明智之处,就在于巧妙利用了秦晋争霸、勾心斗角的矛盾,说服分化秦国退出联盟,孤立晋国。他向秦穆公直陈亡郑与存郑的利弊得失:若亡郑的话,“越国以鄙远”,对秦国没有多少好处,反而增强了晋国的实力。而假若放弃亡郑的计划,郑国可以供给过往秦使物资上的馈乏,对秦国有益而无害。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不战而智退强师,体现外交家的智慧风貌

再进一步,烛之武利用晋国不守信用、贪得无厌的史实,指出若秦助晋灭了郑国,晋国必然要向西——秦进行领土扩张。这一番话,说之以理,晓之以利,分析透辟,说服力强,终于使秦穆公心悦诚服,不仅撤兵回国,而且与郑国签订了盟约,由秦派兵协助郑国对晋的防御。秦晋联盟解体了,晋国感到自己孤掌难鸣,只好也撤走了军队。濒临绝境的郑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同时,还使它在同晋国打交道中新添了一张王牌,促使秦晋与郑的矛盾转化和深化为秦晋之间的矛盾。此后,秦晋两霸的争端愈演愈烈,这从客观上对郑国的安定是有利的。

不战而屈强敌之师,这显然是一次辉煌的外交胜利。这一胜利的主要功劳无疑应归之于郑大夫烛之武。作品通过对矛盾的展开和化解的清晰描写,充分展示了烛之武足智多谋、能言善辩、掉阖纵横的智慧风貌和外交才能,也表现了他在国家危难之际,识大体,顾大局,不计较个人恩怨,不顾个人安危,竭尽智能完成使命的崇高品质和爱国精神。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不战而智退强师,体现外交家的智慧风貌

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历史散文。对事件的起因、性质、过程、结果以及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作了清楚的交待和生动的描绘。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语育艺术成就也很突出。叙事极简括练达。人物对话富有个性化,如佚之狐的远见卓识、知人举贤;郑伯不得已悔误认过而又暗露威严;晋伯报复未成反被拆散秦晋联盟,但他沉稳而不懊丧,思深虑周,目光比较远大,显示出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宽阔襟怀。对话与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修养、性格气质等颇相契合,显得形象鲜明,笔法灵活,读来耐人寻味。

本篇选自《左传》,题为后人所加。《左传》本为《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晋杜预把它和孔子的《春秋》合在一起,用它来解释《春秋》,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它的著者相传是孔子同时代人左丘明(公元前六世纪中叶至前五世纪),生平事迹未详。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不战而智退强师,体现外交家的智慧风貌

《左传》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著作,又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散文名著,尤以对历次重大战役的描写最为精采。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上)称它:“工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高度评价了它的史学和文学意义。对后世历史和散文的写作均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

  •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不战而智退强师,体现外交家的智慧风貌

    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矛盾重重,弱肉强食,大国争霸,战争频繁。据《春秋》记载,仅鲁史242年内,列国间军事行动和朝聘盟会,分别为483次和450次,凡933次之多。

    美文欣赏
  •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公元前662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

    美文欣赏
  • 明晓厉害的辨士——《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看下图:郑国的位置,真是无比好又无比糟。它地处中原核心地带,这里开发比较早,文明程度高,交通便利,好处是四通八达,弊端就是无险可守。

    美文欣赏
  • 为什么烛之武能退秦军?原因是女婿和泰山之间早有间隙!

    烛之武,公元前630年,即晋楚城濮之战后二年,秦晋两国联合围郑,晋军驻函陵,秦军戍氾南。郑文公知道秦晋两国有隔阂,便派老谋臣烛之武夜见秦穆公,阐明厉害关系。

    美文欣赏
  • 杂谈汉画像石中的伯乐相马图

    竹批双耳峻,杂谈汉画像石中的伯乐相马图尹钊 李佳梦马,也许是工业化时代来临前人类最依赖的工具和朋友。自古以来歌颂千里良驹的诗词便是数不胜数。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杜甫说“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杨师道说“此马若遂千里志,追风犹可到天涯”等等等等。

    美文欣赏
  • 古代汉语(第一单元,文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编辑 | 考文学排版 | 考文学【题解】秦晋二强以郑文公没有以礼待晋文公为理由包围了郑国,郑文公采纳了佚之孤的建议,派烛之武去劝说秦穆公,烛之武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慷慨陈辞,终于打动了秦穆公,使他撤兵回国。烛之武的陈辞,既有对形势的分析,又有史文的引用,富有说服力。

    美文欣赏
  • 退秦师的是烛之武还是夷吾?失信的代价有多大?

    烛之武,退秦师的是烛之武还是夷吾?失信的代价有多大?

    美文欣赏
  • 烛之武何以能凭三寸不烂之舌退秦师解秦晋两强之围?

    烛之武,在春秋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中,不但涌现出了无数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孕育了一批口悬河汉、舌摇山岳的辩论家与外交家。

    美文欣赏
  • 古代第一大忽悠:烛之武

    烛之武,其实,在古代没有大忽悠一词,不过做大忽悠的事,却不在少数,而且这人还非常有名气。避开关键,淡化主题,故意绕开的敏感之处,大谈其他的利害关系,给你下猛料,使你的思路为之左右。

    美文欣赏
  • 白话教材故事——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必修一语文课本的第一篇古文,咱们先来介绍下故事背景。话说在鲁僖公三十年,也就是公元前630年,秦国和晋国两位大咖包围了郑国,理由是郑国之前有两件事给大哥晋国得罪了。一是晋文公当年跑路路过郑国,郑国没给面子。

    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