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的题目是后加的,本是左传僖公三十年的一段历史,但这个题目起的挺好。主谓宾齐全。
一边是一个人,烛之武,一边是秦师,力量悬殊。动词是“退”,一个人定然不是力敌,而是智退,那如何智退?题目中就充满悬念。
《孙子兵法》里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烛之武的这次退兵,可以算得上是上等策略了。
开篇交代事件起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国和秦国包围郑国。要打仗,给的理由是,郑国对晋国无礼,而且呢,不忠诚,依附晋国的同时又依附楚国。这种墙头草,该揍。所以,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氾南。
如下图:
郑国对晋国无礼是怎么回事呢?
晋国此时的国君是晋文公,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有四个儿子,从大到小,分别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齐。晋文公重耳排行老二,哥哥申生是太子,结果父亲晋献公宠爱骊姬,想立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为继承人,纵容骊姬陷害申生,结果申生自杀,晋文公,那时候还是公子重耳,和弟弟公子夷吾见势不妙也就都逃跑了。
从此,重耳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活。他历经狄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的遭遇不尽相同。在狄国和秦国是以厚礼相待,给房子给钱给老婆。
而重耳在离开秦国经过郑国的时候,郑国大夫叔詹劝说郑君要以礼相待,郑文公不听,觉得重耳是个流亡的倒霉孩子,不值得以礼相待。叔詹很实际地说,如果你不能厚待重耳,那就不如杀了他,以免后患。郑文公还不听。重耳离开郑国去楚国,受到优厚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要先避退三舍。后来秦穆公支持重耳,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成为晋文公。而此次秦晋围郑,就是晋文公秋后算账,要教训教训当年对他无礼的晋文公。
(二)
“无礼于晋”这事交代清楚了,那么“贰于楚”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得从郑国的地理位置说起。
看下图:
郑国的位置,真是无比好又无比糟。它地处中原核心地带,这里开发比较早,文明程度高,交通便利,好处是四通八达,弊端就是无险可守。郑国北面是强大的晋国,南面是彪悍的楚国,东面是发达的齐国和雄心不减的宋国,西边是蠢蠢欲动的秦国,整个一个夹心饼干。
春秋时候的霸主,有个特点,就是都处在文明的边缘地带。
大概是因为总有一面挨着夷狄,可以没事打个小战练个兵,军事实力都比较强。而且在文明边缘嘛,打起仗来不至于腹背受敌。也没有那么多文明的规矩的束缚,放得开,更实际一点。所以周围一圈轮着强大起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还有最后一统天下的秦国。
而郑国,就很苦逼,打吧,打不过,躲吧,没地方。所以郑国的对外政策,基本就是依附某个大国。然而,郑文公的时候呢,晋国和楚国都很强大,投靠谁就成了个大问题。幸而郑国人一贯想得开,反正楚国人打过来就投降楚国,晋国人打过来就投降晋国,原则是什么东西?管他呢,忠诚是什么东西,先活过当下再说。于时,郑国就一直在执行墙头草的外交政策。
而且,自打得罪晋文公之后呢,郑文公就预感要倒霉,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去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然而,楚国还是战败了。所以晋文公,肯定是要好好收拾一下郑国,亮亮拳头,告诉他谁才是真正的老大。
(三)
好了,晋国为什么要揍郑国,来龙去脉我们讲清楚了,那么秦国搀和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个说来话就更长了,秦国的秦穆公,其实是个还不错的人,他与晋国的关系,就是一部“好心姐夫不断被小舅子们坑”的狗血剧集。
秦国地处边陲,很仰慕中原文化,秦穆公求娶了晋献公的长女伯姬,这就是“秦晋之好”的来历。
晋献公死后,幼子奚齐继位,然而,当然,他没有能力掌控国家反而被杀。
在晋国陷入混乱的时候,重耳的弟弟公子夷吾以割让黄河以西之地为条件请求秦国发兵,助其返回晋国继位,秦穆公于是发兵送夷吾回晋国即位,是为晋惠公,晋惠公继位后转脸就不认账了坚决不割地。后来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求救,秦国不念旧恶,慷慨地卖给晋国大批粮食。然而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向晋国求粮,却遭晋国拒绝。秦国人气坏了,缓过劲来就发兵攻打晋国,这就是著名的韩原之战。
晋惠公被俘虏,秦穆公准备宰了小舅子,结果伯姬不干了,带着孩子站在柴火上要点火,以死相逼,没办法秦穆公又只好把晋惠公放回去。要求晋惠公的儿子太子圉在秦国做人质。秦穆公对太子圉也不错,还把女儿嫁给他,后来圉因为听到晋惠公病重,也不跟秦穆公打招呼就逃回晋国,成为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怀公。
秦穆公当然又很生气,这时候重耳来到秦国,恳请秦穆公帮助自己登上君位,秦穆公就发兵支持重耳赶走晋怀公,顺便把之前嫁给晋怀公的女儿再嫁给了晋文公。这个等于侄儿媳妇嫁给了伯伯,很混乱。
晋文公继位后,打赢了对楚的城濮之战,之后,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秦穆公,也就跟算是晋文公的亲密战友,而且,秦国呢,一直想往东扩张,也愿意发兵显示肌肉,占个便宜。所以这次秦晋围郑,秦穆公也就不假思索地出兵了。
(四)
我们看地图,秦军和晋军分别在郑国的东北和西南夹击郑国。郑国腹背受敌,情况危急。
这么危急的情况,郑国这边有个大夫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难啊,我推荐一个人,烛之武,如果让他去见秦国国君,秦军必退。
郑文公估计心说:烛之武是谁?唉,反正也没别的办法了,死马当活马医,同意了。
郑文公找了烛之武,烛之武先是推辞,有人说,烛之武这是假惺惺。也有人说烛之武这是心里有怨气。其实,这种事吧,一定要先推辞,哪里能干干脆脆应下还打包票,郑国战败,烛之武未必死,可他去游说秦穆公,没准就没命了。
郑文公也不含糊,软硬兼施:我没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国家危急才来求您,这事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跟着倒霉啊!
话说到这份上,烛之武还能如何?答应吧。
于是,到了晚上,郑国人用绳子把烛之武吊出城。悄悄地,开城门,动静太大。
烛之武就跑去见秦穆公,说了一番话,这番话非常精彩。
首先说: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
我们要灭亡了,但是我们呢,坦然接受这个事情,不是苦苦哀求你放过我。我呢,就是站在您的立场,来跟您分析一下这个事情。
这就很高明,如果你求饶,没有任何用,战争不接受眼泪。我凭什么要饶了你呢?
必须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利害。
如果郑国灭亡了能对您有利,那么我哪里敢拿这件事麻烦您呢?
恩,我们洗干净脖子等死就可以了。这句话以退为进就是要吊起秦穆公胃口,怎么,郑国灭亡对我们不利?
接下来就给你讲如何不利:
可是越过一个国家而把遥远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一定知道这样做很困难。
所以我们郑国这部分土地,最终还是会被晋国实际控制。
那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了,您的实力就减弱了。
可以推想,晋文公肯定说,来吧,姐夫,咱们一起打郑国,打下来的土地咱们对半分。然而根据晋国一贯的行事作风,估计是翻脸不认账的可能性大。反正先把秦国忽悠过来跟我一起打郑国再说。
前面是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没什么好处,现在给出建议,这样才对秦国有好处啊。
烛之武说: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秦穆公这时候在犹豫,虽然灭亡郑国似乎好处不明显,烛之武的建议也有几分道理,可是,我毕竟答应晋国了,这么反悔撤军,不太好吧。
烛之武接着摆历史讲道理,使劲离间两国:想想过去晋国人干的事吧,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这里的恩惠就是上文说的出兵帮助晋惠公回国继位的事。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
(他们都忒不是东西,没少坑您啊。)
现在晋国,打下郑国后,郑国就成为晋国的东方边境,那他一定会想着往西边扩张,如果不从您这里夺取土地,那从哪里得到呢?您好好考虑这个事情吧。
这话很有意思,一针见血地指出秦晋结盟的本质,这两个国家接壤,晋国是秦国扩张必须要扳掉的绊脚石。秦国是晋国扩张的西部大障碍。晋文公和秦穆公这两人是同床异梦,貌合神离。秦穆公啊,你觉得灭了郑国你也能分一杯羹?天真了吧,到时候晋国强大了,调转枪头,接下来就该割你的肉了。
所以秦伯听到烛之武的分析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而且,为了不让晋国灭掉郑国,秦穆公好人做到底,派了三个将军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五)
这下轮到晋国人气坏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不是武要达到的目标。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这场秦晋夹攻郑国的战争就这样气势汹汹而来,虎头蛇尾而去。烛之武三寸之舌可抵百万之兵。
后来呢,后来杞子、逢孙、杨孙这三个脑子不太清楚的,跟秦穆公说,郑国人让他们管理北门的钥匙,主公可以派兵偷袭郑国,他们里应外合,肯定能把郑国拿下。
秦穆公又犯糊涂,把烛之武的分析又抛到脑后,千里出兵,想偷袭郑国。而然被郑国商人弦高识破。弦高那时是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国军队,当他得知秦军要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情,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犒劳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
但是秦国在班师回国的路上,路过崤山,晋军在崤山伏击,几乎全军覆没。这就是著名的崤之战。
好吧,什么秦晋之好,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 上一篇:白首不相离,卓文君《白首吟》、《决别诗》浅析
- 下一篇:祝允明行草书法《牡丹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