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讲一个养马老汉改变历史的故事。
这个人叫烛之武,生卒年不详,前半生一直是个马倌,称得上低配版弼马温。
按照冯梦龙的记载,他改变历史的时候,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
在此之前,他有一些名声,但从来没有得到过重用。
他原本可以不做这件事,毕竟来求他的人,事前事后都没有厚待于他。
这是春秋时代,忠诚还没有成为桎梏。
如果你的上级或主公对你不好,你离开他是没有压力的。
如果你的主君和国家对你不好,你也大可以去别的国家实现你的理想和个人价值。
那是一个黄金时代,大家追求的,更多是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不是伺候好君主。
鸡鸣狗盗之徒,尚且有机会青史留名,何况弼马温呢。
就看当机会来临时,自己是否配得上这个机会。
2
春秋时期,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家。名义上,大家都尊崇周天子,其实早就已经各自为政,因此就有了诸侯争霸。
最早起来争霸的,是郑庄公。
比起齐鲁一类的诸侯,郑是小字辈,西周末年,周宣王时期才被封诸侯,封地是郑,这个地方在陕西,当时的穷山恶水,四不通八不达,还面临戎狄的威胁。
郑国创始人桓公,觉得这个封地太危险,靠贿赂和恐吓,降服了中原几个弹丸小国,另建城邑,称之为新郑。
郑桓公迁都新郑之后,与当地的商人签订盟约,共同开发。这是一个超前的意识,毕竟当时乃至后来几千年,主流社会是看不起商人的。
因为推崇商业,加上地段优势,新兴的郑国迅速崛起。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亡了国,继位的周平王东迁,桓公的儿子郑武公,是护驾卿士,有大功,一时权倾朝野。
武公的儿子郑庄公,继承爵位,励精图治,经常代表天子四处平事。
郑国成为第一个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国家。
周天子觉得郑国权势太大了,就想分权给虢国公。
郑庄公很不高兴,夏天割了周天子的麦子,秋天又割了周天子的稻子。
天子不服气,和庄公打架。然而打不过,不得不互换人质以求和平。
天子沦落到要和诸侯交换人质,从此威信扫地,一日不如一日,各路诸侯这才开始争霸。
郑国也因此升格千乘之国,成为一个大诸侯。
所以说,郑庄公算的上是春秋时代的开幕嘉宾。
3
可惜庄公一死,郑就开始了经年累月的王位争夺战。
按照周制,是嫡长子继承王位,然而诸侯们从来就没有严格执行,基本都是靠实力说话,这也是几千年中国皇朝经常有夺嫡之乱的根源。
郑国在庄公以后,产生了许多君主,都不怎么样。郑昭公甚至在位4个月就被赶跑,过几年又被迎回来继位。
春秋时候的诸雄,能不能强大,主要取决于有没有贤君。
因为天下共主,人才流动,贤君才知道量才使用,庸君则不仅会把人才赶走,还会放任天性导致乱政。
君主最害怕的天性,一是淫欲,二是傲慢。大多数糊涂行为,都是因为这两个弱点。
比如陈灵公,贪图和夏姬的淫乱,还与大臣玩4P,终于落得个身首异处。
许多诸侯,遇到贤君,就能崛起一阵子,然后庸君当政,衰落下去,再偶然遇到个贤君续命,直到灭亡。
秦属于运气特别好的,每个贤君都很命长,每个庸君都活不长,。
晋属于逆天的,经常有贤君,称霸百年,结果一朝失国,三家分晋。
郑属于运气特别坏的,庄公以后全是庸君。
4
内乱导致国力衰弱。
郑处于中原要冲,四面八方都是诸侯国,群狼环饲,自己衰弱了,自然就成为别人眼里的肥肉。
秦,楚,晋,齐的争霸战都必以郑国为重要目标。
从此郑国的焦虑就是:今天抱谁的大腿呢?
一边是摇摆不定的外交政策,一边,又要欺负更弱小的国家。
郑国与邻近的宋,陈诸国,常年战争,本来已经是难兄难弟,却时不时还要互相打一架。
也正常。被强者欺负了,总要通过欺负弱者来找回尊严。阿Q被赵老爷打了,就要去打小D。
郑国就像是祖上阔过的落魄王爷,本来只能跟着新贵当狗腿子混饭吃,偏偏还要装大尾巴狼,一旦抱的大腿断了,就要有灭顶之灾。
第一次灭顶之灾就是因为抱错了大腿。
晋文公重耳,曾经流落郑国。这个时候,重耳其实已经名气很大了,但是郑国不以为然,重耳只好去了秦国,得到秦穆公的支持,终于回国继位。
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郑国站队楚国,甚至出兵相助。
结果晋文公大获全胜,成为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个中原霸主。
郑国慌了,立刻派人出使晋国讨饶,勉强结盟。
晋文公成了霸主,按照惯例,要会盟诸侯,接受天子赏赐,确立王霸之位。
然而,之前已经低声下气的郑国,因为害怕楚国怪罪,竟然又没去会盟。
霸主很生气!于是联合秦国伐郑。
5
郑文公很捉急,听了一个大夫的建议,去请名声在外的烛之武。
烛之武面对来请自己的郑文公,发了通牢骚,说自己壮年的时候就不如别人,老了哪里还中用呢?郑文公当然就连连致歉,却也并不封官许愿,只是说:"郑要是亡了,对您也不好啊。"
其实有什么不好,郑亡了,郑文公是亡国之君,烛之武还是可以养马。
毕竟天下共主的争霸时代,与异族入侵不是一回事。
还好烛之武是心胸广阔的士大夫!竟然就答应了。
一个养马老人,半夜坐着篮子从城墙上吊下去,见了秦穆公。
他说:您现在帮助晋国打我们,对您半点好处也没有,反而壮大了晋国,将来您怎么争霸呢?如果您放弃打我们,以后我们作为您东方大道上的盟友,可以招待来往使者,对您完全没有害处。而且,您之前对晋国也有恩惠,晋惠公还答应割地给您,结果早上归国,下午就筑城防秦,可见是永不满足的。如果他们灭了郑国,接下来就要打秦国了,您不仔细掂量一下吗?
秦穆公本来就志在称霸,听他这么一说,立刻答应退兵,并且留下了三名大将和2000兵马,帮郑国防守,当然也是要顺便控制郑国的城防,为将来留退路。
晋文公一看秦国撤了,灭郑无望,又觉得自己失了仁义,就也退了兵。
郑国于是免于亡国。
6
这是烛之武在历史上的唯一正式出场。
此时他已经是古稀之年。
仅此一次,就彻底颠覆了春秋局势,结束了秦晋之好,让这两个巨头,从此心生嫌隙,最终水火不容,连年战争。
秦晋接壤,两家的战争,也就烧不到郑国头上。
烛之武有救国之功,郑文公也没有重用他。
直到郑穆公继位,烛之武得到提拔,职位也不算高,曾陪同太子出使过一次晋国。
此时的郑国,一心同晋国交好。
背叛了早年了盟友楚国,和短暂的盟友秦国。
后来,晋国为鲁国讨伐齐国,因为受了贿赂中途退兵,郑穆公又觉得晋国不仁义,转头又去亲楚国。
地处要冲的郑国,就在这样的矛盾和摇摆中,混到一个靠谱的盟友都没有,陷入了同一年被楚晋同伐的局面。
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烛之武。
- 上一篇:《竹林七贤》李乃宙
- 下一篇:十字花科|诸葛菜属|二月兰